《史记的读法》:用独具匠心的方式解读开宗立派的司马迁!

提到《史记》,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里面的经典篇《鸿门宴》、《赵氏孤儿》、《刺客列传》等,被改编成影视、戏剧、漫画等多种形式广为传播;学生的课本中也选择多篇做精讲范文;司马迁身残志坚,忍辱负重完成这一巨著的故事,也感染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们!

从史书角度看,《史记》称得上是开宗立派的扛鼎之作。首先,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成为后来历代“正史”效仿的范本;要知道在司马迁写出《史记》之前,能称得上历史著作的都是《春秋》这样的经书,也就是经、史一家,普通人根本读不懂。

其次,《史记》里司马迁用跌宕起伏的文字,把历史写成有血有肉的故事,保留了很多珍贵史料。要知道这些资料,只有历朝官方的史官才有,没有《史记》的独家“爆料”,别说普通人,就是当时的世族官宦们也不能知道!

所以,把《史记》的地位拔得多高都不过分,后世历代都已经把《史记》的记载,完全看做真正可信的历史看待,同时《史记》独特的文学价值也毋庸置疑,鲁迅更是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是,对于如此重要的历史学著作,相信很多人都只是知道了解,很少有人真正读完的。原因很简单,《史记》太难读了,不要说这十二篇本纪、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十篇表、八篇书共计130篇的内容,就单说这五十二万多字的文言文,就已经难倒了一大群人,如此一来《史记》就成了史书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天就给朋友们分享一本特殊的解读史记的书——《史记的读法》。本书实际上是根据畅销栏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的,本书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评论家杨照先生,杨照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还在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过讲师;最为人所知的是“诚品讲堂”、“敏隆讲堂”等经典课程的主讲人,非常善于和听众、读者打交道!

这本《史记的读法》,杨照先生用独具匠心的方式做了解读,首先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其次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最重要的是用“文学式读法”,尽量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历史带入今天的时空!

从本书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到杨照先生的精心安排:

第一部分,从认识司马迁开始,结合《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和《李将军列传》,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阐述司马迁的理想和对《史记》的态度。

第二部分,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秦亡汉兴的历史,从细微处入手,从权力和命运的角度,活灵活现的描写了秦始皇、项羽、刘邦、吕后,包括当朝的汉武帝刘彻,敢以自己的方式去写当朝皇帝,司马迁的胆识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分析《史记》多重时间维度观念的“表”和“书”,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包括最早的经济史专著平准书,同时也以老子、韩非子列传为例,分析了司马迁的超前性和局限性。

第四部分,从司马迁独特的编排和表达方式,安排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探寻司马迁眼中的英雄,以及如何为官,从而阐述司马迁是如何看待历史、分析历史的,又是怎样在历史中获得升华、变成“太史公”的。

第五部分,司马迁并没有忘记那些被遗忘的智者,这些最终被载入史册的典范,可能才是司马迁耗尽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大概了解了本书的大致内容,接下来就进入最精彩的部分,杨照先生从司马迁沉醉撰写史记的目的出发,挖掘出司马迁史记里开创性表现的三大根源:

第一,“究天人之际”,做无情的批评者!

儒家儒家所谓的“天人之际”,就是天与人的分界。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表面上是要要分清楚历史中哪些部分是属于“上天”的,人力很难影响和改变,实际上是对自己不认可的人和事,用比较隐晦的方式进行批评论述!

最明显的,当然就是那个对自己命运影响最深、让他蒙受奇耻大辱的汉武帝。作为汉武帝的近臣,司马迁非常了解汉武帝的性格,另外已经有过一次惨烈的教训,司马迁当然不会重蹈覆辙,所以他做了非常精妙的处理:用“书”的方式来写汉武帝的封禅!

要知道“书”记载的是历朝历代的制度,司马迁通过梳理封禅的制度史,名正言顺地写出了汉武帝懦弱和愚昧的一面,对上天盛大的仪式和荒唐阴暗的骗局做了强烈对比,司马迁那嘲讽的态度昭然若揭,关键汉武帝还挑不出毛病,抓不到他的把柄!

他是怎么写的呢?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就直接白话文翻译出来了,原文可都是文言文记载的。

司马迁首先把封禅的来龙去脉做了整理,确定两个结论:第一,封禅的历史并不长;第二,封禅是从秦始皇才开始兴起的,并且秦始皇为了封禅,做了许多荒谬事。

接下来重点写到汉武帝,写了许多方士如何忽悠汉武帝;下了汉武帝遇到一位“女神”,告诉他封禅可以长生不老;写到李少君引导汉武帝学习法术、炼丹寻仙。司马迁在书中如实客观的记录汉武帝的一言一行,不发表评论,没有参杂自己的任何意见!

也正是司马迁这种不带感情,重现历史场景的写法,让汉武帝无可奈何,毕竟封禅书写的是“究天人之际”的事情。但是流传下来,也让人们深深感受到,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君王,面对死亡,往往比普通人更加恐惧和紧张!

第二,“通古今之变”,做忠实的赞颂者!

“通古今之变”就是从古到今的演变规律,探索人的思想、心态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司马迁用敏锐的眼光,把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入其中,忠实的记录和赞扬那些即使微不足道,但却改变历史的力量!

这里面有两个鲜明的实例,那就是《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要知道“世家”本来记载的都是历史上的贵族阶级,孔子、陈胜和吴广以身份地位而论,这些人都不足以跻身世家;若以成败而论,陈胜和吴广很快就被消灭,孔子当时也没有成功!

但司马迁根据自己的标准,高度评价两人的历史作用,为他们单独立传,凸显了这些人在历史上的惊人能量。用现在的眼光看,司马迁的远见真的是令人赞叹!

孔子作为最早在列国传播知识的人,现在已经是备受推崇的“万世师表”,他所倡导的价值和文化,使儒家文化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基石;陈胜吴广站在历史的节点,在秦末最早揭竿而起,成为压垮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开启了秦末汉初的历史变局!

第三,“成一家之言”,做客观的记录者!

“成一家之言”对司马迁来说,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他要把历史写得与一般人不一样,不但要客观地记录政局变化,不偏不倚地书写历史;还要把自己的观点融入进去,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比如“本纪”都是写皇帝的,司马迁却在里面加入了《项羽本纪》,而且还把《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放在一起,把项羽和刘邦做对比,从两个人的角度去描述同样的情节,这一前一后的分析,让读者能够自己得到答案。

同样是第一次见到秦始皇,项羽自言自语地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只是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把项羽的霸道豪气,和刘邦的狡黠实在展现的淋漓尽致,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两人因为性格迥然,必然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从而影响历史走向!

再比如写完刘邦,司马迁又安排了《吕太后本纪》,如果从皇帝的年表看,接着应该是刘邦的儿子孝惠帝了,但是司马迁眼光独到地下了吕太后,实际上是在暗示:刘邦死后,真正掌权的是吕太后,而不是他的儿子,刘家的汉朝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司马迁还专门写了一篇《外戚世家》,把吕太后排除异己、重用外戚的行为描述的淋漓尽致。实际上这种写法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之前司马迁就因为为征讨匈奴、被迫投降的李陵求情,而饱受宫刑的摧残,这些让皇族没面子的东西岂不是更加危险!

但司马迁丝毫不惧,就是是按照历史现实,尽量呈现出汉朝的全貌,反而引起朝中有识之士的爱戴和保护。终于历经十四年,写出充满司马迁个性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实现了“成一家之言”的梦想!

杨照先生独具匠心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就在思考史家和历史的关系,构思应该如何在严肃的历史中融入个性;背负家族使命、父亲嘱托和坎坷命运,写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超额完成任务的那个“太史公”!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的读法》:用独具匠心的方式解读开宗立派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