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肉治聋吟春燕
——咏社日节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唐代诗人刘言史的《嘉兴社日》,引出了陈平分肉的典故:
消渴天涯寄病身,
临邛知我是何人。
今年社日分余肉,
不值陈平又不均。
刘言史(约公元742—约814年),唐代诗人,藏书家。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表请封官,诏授枣强令,他辞疾不授。人因称为刘枣强。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此诗写诗人在嘉兴过社日节,虽然疾病缠身,但仍被邀请作为社日余肉的分肉人,相信他能像西汉陈平那样分得公平。
陈平分肉的典故,出自《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意思是:陈平所居的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孩子真会做分割祭肉的人!”陈平说:“唉,假使让我陈平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呢!”
后因以“陈平分肉”为办事公平之典故。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社日两首》之二写道:“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金国诗人李俊民的《即事》:“谁能宰似陈平社,那免悲如宋玉秋?”都赞扬了陈平社日分肉的公平。
唐宋人相信,社日这天喝酒可以治耳聋。五代诗人李涛的《春社从李昉乞酒》写道:
社公今日没心情,
为乞治聋酒一瓶。
恼乱玉堂将欲遍,
依稀巡到第三厅。
李涛(公元898—961年)字信臣,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文学家。官历五代,至后周时为太子宾客,历刑部、户部尚书,封莒国公。北宋建立后,出任兵部尚书。李涛能言善辩,言辞诙谐逗趣。为人慷慨有大志,以社稷为己任。又工于诗文,“笔札遒媚”,与其弟李瀚均以文学闻名。
治聋之酒,意思是指社日饮的酒。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聋,故名。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世言社日饮酒治聋,不知其何据。五代李涛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云:‘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徧,依稀巡到第三厅。……则其传亦已久矣。’”
此诗原题下注云:“《石林诗话》云:俗称社日饮酒治聋。昉时为翰林学士,有月给内库酒,故涛从乞之。社公,涛小字,与朝士言多以自名。”
据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聋,故李涛社日为诗向李昉乞酒。后因用为春社节风俗之典。
这一传说在许多诗中均有反映。如北宋诗人李公麟的《春社出郊》:“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开眼已怜花压帽,放怀聊喜酒治聋。”南宋诗人王炎的《社日》诗:“一杯社日治聋酒,报答春光烂漫时。”南宋诗人许月卿《天道》诗:“箫鼓村田聊击壤,鸡豚社酒好治聋。”明末程登吉所著的《幼学琼林》卷一“岁时”云:“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说明到明代还保留有社酒治聋这个传说。
咏社日诗词的另一内容是咏燕(主要是咏双燕)。“咏燕”大约与春思有关,离愁别绪的思念自然会盼望双燕同飞。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中云: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权德舆(公元759—818年)字载之。唐代诗人。少有文名,官至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他性格直谅宽恕,蕴藉风流,好学不倦。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公卿侯王、硕儒名士之碑铭、集纪,多出其手,时人奉为宗匠。诗多而无甚特色,只有少数乐府诗为人称道。
这一天是社日,恰逢春分节气,诗人清早起来,开帘独坐,展望室外,满眼春光。看见春花,诗思兴发,对酒遣兴,聊慰客愁。再见到双燕翻飞,黄莺百啭,不由得想到思念的人终究未见,只得借此诗以寄托情怀。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燕子来舟中作》,借咏社燕抒发身世之感:
湖南为客动经春,
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
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
穿花贴水益沾巾。
杜甫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所以诗一开始就点明“湖南为客动经春”,接着又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咏的对象──燕子。
接着诗人向燕子发问:旧时你入我故园之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又逢春社之日回来,小燕儿,你竟远远地看着我,莫非你也在疑惑主人为什么变成这么孤独,这么衰老?为什么在孤舟中漂流?
诗人把燕子当作知心朋友,向他倾诉心声:我老病一身,有谁来怜惜我,只有你小燕子倒来关心我了。而我也在哀怜你,天地如此广阔,小小的燕子却只能到处为家,没有定居之所,这又何异于四处飘荡托身于茫茫江湖之中的我呢?
为了安慰我的寂寞,小燕子啊,你竟翩然来我舟中,暂歇船樯上,可刚和我说了几句话马上又起身飞去,因为你也忙于生计,要不断地去衔泥捉虫呀。而你又不忍径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真令我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此诗写燕来舟中,似乎是来陪伴寂寞的诗人;而诗人的感情像泉水般汩汩地流入读者的心田。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那衰颜白发的诗人,病滞孤舟中,而在船樯上却站着一只轻盈的小燕子,这活泼的小生命给诗人带来春天的信息。我们的诗人呢,只见他抬头对着燕子充满爱怜地说话,一边又悲叹着喃喃自语……还有比这样的情景更令人感动的么?
全诗极写漂泊动荡之忧思,“为客经春”是一篇的主骨。中间四句看似句句咏燕,实是句句关联着自己的茫茫身世。最后一联,前十一字,也是字字贴燕,后三字“益沾巾”突然转为写己。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南宋词人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为咏燕的代表作: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
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史达祖(公元1163—约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南宋词人。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这首词对燕子的描写是极为精彩的。通篇不出“燕”字,而句句写燕,极妍尽态,神形毕肖。而又不觉繁复。“过春社了”,“春社”在春分前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相传燕子这时候由南方北归,词人只点明节候,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燕子归来了。“度帘幕中间”,进一步暗示燕子的回归。“去年尘冷”暗示出是旧燕重归而环境有所变化。在大自然一派美好春光里,北归的燕子飞入旧家帘幕,红楼华屋、雕梁藻井依旧,所不同的,空屋无人,满目尘封,不免使燕子感到有些冷落凄情。
“差池欲住”四句,写双燕欲住而又犹豫的情景。由于燕子离开旧巢有些日子了,“去年尘冷”,好像有些变化,所以要先在帘幕之间“穿”来“度”去,仔细看一看似曾相识的环境。燕子毕竟恋旧巢,于是“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因“欲住”而“试入”,犹豫未决,所以还把“雕梁藻井”仔细相视一番,又“软语商量不定”。小小情事,写得细腻而曲折,像一对小两口居家度日,颇有情趣。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春光多美,而它们的生活又多么快乐、自由、美满。傍晚归来,双栖双息,其乐无穷。可是,这一高兴啊,“便忘了、天涯芳信”。在双燕回归前,一位天涯游子曾托它俩给家人捎一封书信回来,它们全给忘记了!这天外飞来的一笔,出人意料。随着这一转折,便出现了红楼思妇倚栏眺望的画面:“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由于双燕的玩忽害得受书人愁损盼望。
这结尾两句,似乎离开了通篇所咏的燕子,转而去写红楼思妇了。看似离题,其实不然,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试想词人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描写燕子徘徊旧巢,欲住还休?对燕子来说,是有感于“去年尘冷”的新变化,实际上这是暗示人去境清,深闺寂寥的人事变化,只是一直没有道破。到了最后,将意思推开一层,融入闺情更有余韵。
原来词人描写这双双燕,是意在言先地放在红楼清冷、思妇伤春的环境中来写的,他是用双双燕子形影不离的美满生活,暗暗与思妇“画栏独凭”的寂寞生活相对照;接着他又极写双双燕子尽情游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暗暗与思妇“愁损翠黛双蛾”的命运相对照。显然,词人对燕子那种自由、愉快、美满的生活的描写,是隐含着某种人生的感慨与寄托的。这种写法,打破宋词题材结构以写人为主体的常规,而以写燕为主,写人为宾;写红楼思妇的愁苦,只是为了反衬双燕的美满生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读者自会从燕的幸福想到人的悲剧,不过词人有意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罢了。这种写法,因多一层曲折而饶有韵味,因而能更含蓄更深沉地反映人生,煞是别出心裁。但写燕子与人的对照互喻又粘连相接,不即不离,确是咏燕词的绝境。
再来看秋社。
秋社始于汉代,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南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
唐代诗人韩偓的《不见》诗,借秋社燕归表明心志:
动静防闲又怕疑,佯佯脉脉是深机。
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韩偓(公元842—923年)字致尧。晚唐诗人。拜左拾遗,迁左谏议大夫。后因忤触权臣朱温,贬濮州司马,于是弃官南下。其诗中最有价值的是感时诗篇,它们几乎是以编年史的方式再现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图景。纪事与述怀相结合,用典工切,有沉郁顿挫的风味。写景抒情诗构思新巧,笔触细腻。而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浑涵无迹。李商隐有诗赞曰:“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春社燕来,秋社燕归。诗中的女主人公愿做心上人的燕子,常伴身旁,到了秋社时该回去了也不归去,表现了自己心意的诚挚。
南宋诗人陆游的《秋社》,写出了秋社的风俗:
雨余残日照庭槐,
社鼓咚咚赛庙回。
又见神盘分肉至,
不堪沙雁带寒来。
书固忌作闲终日,
酒为治聋醉一杯。
记取镜湖无限景,
苹花零落蓼花开。
此诗是诗人闲居镜湖时所写,描绘了当地过秋社的情形。秋社和春社一样,社鼓咚咚,举行热闹的赛神庙会;神盘分肉,村民共享盛宴;饮酒治聋,大家一醉方休。
陆游还写有《秋社二首》,选其一:
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
稻蟹雨中尽,海氛秋后空。
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
酒满银杯绿,相呼一笑中。
秋社来临,诗人的邻居已在庆贺丰年。稻谷、螃蟹已在雨前收获完毕,雨后空气分外清新。大家感谢天公作美,举杯相互庆贺,一片欢声笑语。
再看南宋词人吴文英的《生查子·秋社》:-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吴文英(约1200~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
上片“当楼”四句,老妇登楼远眺忆旧。一位老妇人登楼远眺,月儿半缺照亮远处的秋社,忆起那里曾是她过去购买过菱花镜的地方。如今因为年老色衰,不再去也不想去秋社赶集市、凑热闹了,所以她只有伫立楼上倚栏眺望,并回想过去,随后背转身任由月光照着这愁苦的身影,任凭白发在秋风中飘飞。
下片“神前”四句,梦中忆少女情景。言妇人睡后入梦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有一天曾与爱人在秋社的土地神前供祀祭品——鸡酒,并对神盟誓,希望双双能白首偕老。然而梦境短促,一刹那已失去秋社中的桂花香、欢歌声,这好比是画梁上燕去泥落窠成空一般,青春欢会无期,两人别离难聚。所谓的白首偕老只不过是“梦想”中语罢了。
此词借主人公的回忆,写前后秋社时节的不同情感历程,表现了青春不再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