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我不给你,你不能抢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5


4.5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处②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⑤违仁,造次⑥必于是,颠沛⑦必于是。”

【注释】

①道:正确的途径、方法。

②处:居于;接受。

③得之:根据文意,应该是“去之”。指摆脱贫贱的处境。

④恶乎成名:恶,wū,怎么。怎么能够成就他的好名声?

⑤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指短暂的时间。

⑥造次:仓促匆忙。

⑦颠沛:颠沛流离。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没法安处其中;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称之为君子呢?君子是连吃一顿饭工夫也不能违背仁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解析 

此处,孔子说了两句话,来表达儒家认为的“时刻行仁”的态度。

第一句话,实际上很好的表达了孔子的“理”“欲”观。核心就在于“得其道”。

“得富贵”与“脱贫贱”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并不反对人有欲望,可是强调人们通过正当的途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孔子看来,所谓的“仁”,归根结底都是在讨论“人”与“欲”之间的关系。人都有欲望,这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孔子并不反对,可是,你如果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则必须通过合理的方式,这样才符合“仁”的基本要求。比如,男人好色,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之常情。但是你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去追求,而不是去骗,去抢,甚至伸出禄山之爪。孔子很在乎“正名”,如果途径不当,则不免“名不正,言不顺”。

实际上,孔子在这里说的富贵,如果单单指财富,恐怕是很难得到印证的。毕竟,许多财富的原始积累,都是建立在血迹斑斑之上的,甚至,现在的许多金融富豪,财富的聚集以及地位的提高也都是通过许多灰色手段得来的。但是,你能说这种富贵不能长久么?恰恰相反,许多富贵之家的财富地位反而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越升越高。此时,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恐怕更是会心安理得的吧。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富贵,也包含了精神上的“富贵”。即,一个没钱且地位低贱的人即使通过不正当手段有了财富和地位,但是因为他思想上始终沉溺于这种短线思维或者暗黑格局,那么他在精神上是不会有大格局和高纬度的,正所谓“财富地位上的巨人,精神世界的乞丐”。“贫贱”一句也是同理。即使以不正当手段摆脱了“贫贱”状态,却很难获得精神上的“富贵”。

通常,许多学者在解析此处的时候,说这是孔子的“义”“利”观,可是“义”在哪里,却语焉不详。实际上,第一句话,孔子的核心就在于“得其道”。所谓“求利”,如果想符合“义”,就是要“得其道”。但是,孔子却并没有解释怎么做才是“得其道”。可是我们可以从荀子的言语中窥见一斑。

《荀子·荣辱》篇:“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这是人之常情,对于把利看得重的人,别人是如何对待他的?重利之人即便有所获得,但已经失去信任,这就是“穷——无路可走”,以后的路恐怕就走不通了,因为大家都产生戒心了,这种人接近你,你会怀疑他的目的、会担心被利用、会防范被抛弃,因此先利后义是行不通的,故而“穷着常制于人”。

为什么“荣者常通”(所谓通即畅行无阻)?因为荣者行义,“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语出《荀子·荣辱》),所谓义,就是做该做的事(天下最该做的事情就是“为民”,《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就算把一个国家给他也不能改变其操行,甚至于舍生取义,对于这样的人,如果他有获利,天下人谁会有意见?如果有阻挠“荣者”的人,恐怕会被天下人唾骂吧?这个道理在老子那里就是:“善建者不拔”。一个建筑不是因为建得非常牢固所以不被毁损,是因为没有人希望去毁损,为什么没有人有这愿望?因为建设这个建筑的人是有德之人啊!

先利后义则取之无道,先义后利则取之有道。

此外,孔子在谈论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逻辑上存在一个问题,即条件A的出现,是否必然会导致结果B?也就是说,孔子在讨论他的“理”“欲”观的时候,是把人的思想作为一个常量而不是变量来考虑的。那么,我们知道,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如果人们求得了富贵,在再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实际上很容易做到),那么他的眼界和胸怀是和以往大不相同的。那么,他是否还会以“不道”的形式去求得富贵,就很难确定了。现实生活中,通过不正当途径进行原始积累之后,再转而去做利国利民之事的人大有人在,那么,此时,你能说他的富贵不能“处”吗?当然,夫子此时着重还是以“得其道”教育世人,当仁义为先。

而孔子此处的第二句话,就是说君子之谓“君子”,则是与时刻“行仁”是分不开的。不仅要对外“一体行仁”,更是要“慎独”,即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时刻与仁德不分。

PS:如果觉得不错,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三言与两拍”,say-love-to-life。请多多指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想要,我不给你,你不能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