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改革名堂多,服务好坏谁来说?(下)——还记得小时候,公交车窗外的景色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以人为本的地面公交系统,终究要将话语权还给所有公交使用者。

在推进公交改革的过程中,容易掉入唯技术论的陷阱,只见数字,不见个人。

高质量发展下的治理逻辑,令公交改革更贴近于一种政治协商过程,而非技术设计过程。

从政策系统动力学的视角来看,决策者往往更容易受到近期紧迫而集中的压力的影响,但广大公交出行者的需求和意见往往是近远混合且分散的,因此在“政府—企业—公众”政策子系统中处于劣势。放大视野,不难发现公交政策子系统不过是城市诸多系统中的一个,即便与轨道政策子系统相比也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公交出行者就成为了城市中弱势政策子系统中的弱势利益相关者,往往只能透过12345的接诉即办表达抗议。而这种抗议又有加剧公交企业与出行者之间矛盾的风险,令本应形成合力共促公交品质提升的两方呈对立之势,离永续发展的高品质公交愿景渐行渐远。

公交线路的撤销、截短和发车间隔的调整往往会给部分早已养成固定出行习惯的乘客带来困惑与不便。需要识别由调线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波及的人群范围和影响程度,提供服务水平可接受的替代出行方案并提前发布容易获取的调线信息。

学生时代曾尝试构建公交调线影响指数和基于出行链跟踪的公交调线影响前评估与后评价方法,试图在技术层面为相关审批部门提供支撑。然而,在尚未达成政策目标共识的背景下,单凭技术手段终究难以触及到问题的根源。

政府、企业和公众若无法在公交发展愿景、核心政策、调线策略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合力前进,则一切单方面的努力都是空中楼阁。在公交改革中,任何一方主体不情不愿的表面配合都会令最终成效难以持久,甚至留下隐患。

面向公交乘客中沉默的大多数,需要将原本分散而模糊的需求转化为集中、明确且紧迫的公众诉求。近期依托综合治理小组统筹多方诉求,并逐渐搭建起公交利益相关者共建共治共享的全链条永续发展平台。

多方共治,意味着政府的统筹能力全面提升,意味着公交企业的能动性被充分激发,意味着城市中的隐性有关部门不再冷眼旁观,更意味每一个公交使用者的诉求都将通过专业萃取或民主集中的途径得到表达。

近来我们在摸索新的公交治理路径,并寻到了第一批友军——公交迷群体中的自媒体青年。

与以社区为锚点的面向居民的公众参与不同,面向公交系统的公众参与由于其网络化、去中心化的属性往往难以在固定空间内得到有效的信息扩散,单点式参与往往难以代表更广大人民的诉求,分散式的意见反馈往往难以获得决策者的重视。

解决办法在于构建一个与公共交通网络相对应的公交出行者网络化社群,“自媒体”时代由公交迷自发形成的相对松散、自由而交流无碍的非典型NGO,恰恰属于这样的组织。

通过简短而充满热情的首次碰头,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公交系统的“温度”。冰冷的客运量指标无法代表公交乘客,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存在者,有亲人、朋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对公交文化本身深沉而厚重的热爱与执着

微四汇(原四惠车迷联盟)的宣传片令我动容,一个公交线路众多的枢纽站,恰是梦的起点。人们在此排队等车,偶遇交谈,终成战友,最终发展成为集结了全国各地车迷的自发组织,记录着城市和公交系统的成长。

此刻,公交车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流动着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这个庞然大物输送着创新与文化的血液

承载着人们情感与回忆的公交车,从来不只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古都变革事件的见证者、城市发展变迁的守护者、历史文化记忆的承载者。

还记得小学时,地铁还不发达,我背着接近三分之一身长的书包坐上109路公交车,乘客远比现在多,人满为患,我只好站在与我等高的公交乘务员柜台旁,眼巴巴地望着窗外。好在窗外的景色从不令人乏味,因为这条路线途径隆福寺、中国美术馆、皇城根遗址、北大红楼、景山、故宫神武门和北海大桥,是老舍笔下的最美大街。窗外风景随四季的轮转而变,于是公交车成了一个巨型万花筒,载着小小少年对大千世界的好奇与想象,驶向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春意盎然,夏荫斑驳,秋色渐变,冬意萧索。穿过北海大桥,中南海与北海的园林景致尽收眼底,白塔成为了一代人记忆里的精神图腾。

透过车窗,人们有机会看到城市的变化,这种变化中蕴含着时空之力,也藏着沉甸甸的历史与文化。在与窗外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产生互动的同时,公交车上的乘客也更乐于交谈聊天,尽管他们并不相识。

看着窗外变换的景色,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连接,虽然下雨下雪时经常迟到,免不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众目睽睽下灰溜溜地进门坐下。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铁杆公交使用者,曾经的资源匮乏令他无论如何不愿意多花几块钱乘坐地铁,更是经常和我抱怨地铁里的标识难辨、通风不畅和数不清的楼梯。

时过境迁,我尝到了地铁出行的甜头,在同样的通勤距离(约12公里)下,出行时耗比单乘公交车节约了一半,却再也没了窗外的风景,只剩下满眼的低头族、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广告,以及凝望深渊一般的漆黑洞穴。

而我自己,也早就是这低头大军中的一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交改革名堂多,服务好坏谁来说?(下)——还记得小时候,公交车窗外的景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