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老师,再从老师到学生:出国带给我的转变

文/枫樵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常被看作人生的三个阶段。

 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生,我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1.我很优秀

在小镇那所唯一的小学校里,我在班上乃至整个年级中,成绩都是遥遥领先。

同时还有各种技能和才艺傍身,文艺表演也少不了我的身影。

那时的我可以说是“自我感觉良好”。老师对我的一致评价也是俩字:“优秀”。

然而,为了避免让我留守“方寸之地”,甘做“井底之蛙”,母亲决定让我报考远在五十公里之外的县重点中学。

2.我不再优秀  

顺利通过考试,被区内名校录取的喜悦很快就被各种课业压力冲淡了。

记得入学的第一天,年级主任在礼堂发表讲话时,说到这样一句话“这里高手如云,群英荟萃,你不再优秀……”当时的我对这句话并没有太大的感触,然而中学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以及枪林弹雨般密集的考试、排名,都让我接连遭到了不小的打击。

我开始反复回想那句话:你不再优秀

第一次月考之后,看着惨红的成绩单,心中仅存的一点点希望如同被北风横扫过的火苗,连灰烬都无影无踪了。

我想过退却,甚至考虑过要转学回到镇上的学校。但是经过家人的分析和引导,我发现跟我之前成绩差不多的几位同学,虽然在镇中学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是和重点中学成绩中上的同学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于是我按捺住后退的冲动,努力坚持了下来。

总算熬过了三年,以不错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

这三年我的成绩有了稳步的提高,但也只是达到了班级中上等的水平。

班主任老师平时教导我们的精神主旨是:“你只是全班四十个同学的四十分之一,全校学生的八百分之一”。

言外之意,你不仅不优秀,也不重要。按照这种逻辑,我只是全国十四亿人民、全球七十亿人口的数十亿分之一……

再低头看看自己幼小的身形和并无亮点的成绩单,觉得老师的话非常合情合理。

这样的想法渐渐成为了我的一部分。在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连露齿笑一下的勇气也失却了。

高中三年更是让人无法喘息。所有的聚光灯都集中在几位“考神”、“学霸”身上,分数名列前茅就自带光环,成绩平平也就暗淡无光。大多数同学都只能默默充当广大“群众演员”,甚至”幕后制作小组成员”。

大学期间,有一次参加省级英文演讲比赛时,我听到一位选手在台上这样回答评委的提问:“在我看来这次比赛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大家开拓视野,没有参加比赛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自己很棒,但是看到了更加优秀的人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她的讲话也激起了我的共鸣:是的,不管你有多棒,总有人比你更优秀

在我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之后,我也出于同样的考虑劝导过我的学生,尤其是在他们目中无人,脸上写着“舍我其谁”几个字的时候,我更是为他们感到担忧:“虽说比你落后的人不少,可是比你优秀的人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呀!”。

而自古战场无常胜将军,考场更是如此:接下来残酷的考试常常能够印证我看似杞人忧天的预言。

于是,我的愚蠢的“多虑”往往能够成功地学生被看作是“智慧”的流露。

在他们羞怯、迷惘的时候我及时出手,对他们予以“帮助”:既然你不优秀就多下功夫嘛,革命未成功,还需更努力!

3.我还是很优秀    

工作的第二年,我跳出了舒适区,来到加拿大继续学习。

第一次处在一个不被单一的标准衡量,甚至是 “No judgment”(不评判)的环境中。我开始审视自身的价值。

经过一番挣扎和沉淀,我想,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答案就藏在思维模式当中:接纳自己

只能接受成绩优异的自己,不能容忍考试失败的自己,只能赢不能输的人才注定会是输家。

1)不完美也是美

首先,完美是一个相对的词。就像在自然界中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圆弧、一条完美的直线。

(德国“魔鬼桥”,以水面倒影能够形成“完美”圆弧而著称)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

即使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描述的完美世界,也存在着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的质疑。

即使是含着金钥匙、出身名门的豪门巨子也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

所以说不完美本身并不是“问题”,也不应该让人感到羞怯。

或者说,不完美才是正常的。

关于完美的人是否存在,Quora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回答:

简单概述一下,大意是:是的,世界上大约有七十亿人是完美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只要你不要求自己有像阿特拉斯或维纳斯那样的身材,有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脑袋,能让哲学家第欧根尼放下他寻找正义的明灯……“完美”的意义是什么?变得“更好”才是我们七十亿完美的人类存在的意义

最后一句话中,作者称读者为“gentle reader”,“gentle”一词指的是温柔。

休士顿大学社会工作研究院教授布瑞尼·布朗说:“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善良,我们也不能同情他人”「We can’t practice compassion with other people, if we can’t treat ourselves kindly」。

人无完人,倘若一味地苛求,不仅会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焦虑和困惑。

健康快乐的人生从悦纳自己开始。那些所谓的“差生”,大多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抑或是擅长文艺、驰骋赛场。

春天生机勃勃,固然美丽,秋天万物凋零,难道就不美了吗?美,依然很美,因为你独一无二、无法复制

甚至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伟人都不如你,因为他们都已经逝去了,而你还活着。

2)我不能做这个,但我可以做那个

美国导演艾伦·戈泽伯格·肯特录制的短片《我不能做这个,但我可以做那个》中,一群患有失读症、失写症、运动障碍、听觉异常、注意力缺陷的儿童讲述了自己原先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无助,被同学甚至是老师嘲笑,心中充满绝望和愤怒。

在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音乐、绘画、诗歌等等,进入专门领域学习之后,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找回了信心和快乐。

单一的标准衡量不出优秀的你。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只能在悲观和失意中虚度光阴。

就像把擅长速度的马和擅长耐力的驴子放在同一个赛场上,以“速度”或“耐力”作为唯一的标准,不仅比不出谁更优秀,还反映了比赛设计本身的失败。

所以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请看到自己的优点,发掘自己的力量,永远不要怀疑自己。

正如TED 演讲里皮尔森老师对一群成绩垫底的学生说的话:“我是一个重要的人,来这儿之前是,以后更是。我强大而有力,我值得我在这里所受到的教育。我脚踏实地,注定非凡,前路光明

「I am somebody, I was somebody when I came, I’ll be a better somebody when I leave, I am powerful and I am strong, and I deserve the education that I get here.  I have things to do and people to impress and places to go.”」。

3)懂得提升自己就是你最优秀的品质

当然,质疑自己也是成长的过程。

相信自己优秀不是自我麻痹,也不是止步不前的借口。

就像有人说“失败从来就不是成功之母,失败之后的反思才是”。

所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下一步是采取实际行动,确立目标,提升自己。

某次在图书馆读到这样一句话:“真正取之不竭的快乐之源是对于自我才能的发现。”深以为然。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说:“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

一个不断进步中的人,必然是阳光、快乐、可爱、优秀的。

希望你在提出“我不再优秀了?” 的疑问之后,经历过努力和奋斗能够给自己坚定的回答:“我还是很优秀!”

(图片来自网络,英文句子为个人翻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学生到老师,再从老师到学生:出国带给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