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中年危机的自我迷失2022-08-02

案例来源:《心理疏导》P85-P93

案例主诉:陈明今年45岁,是一家大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在别人看来陈明生活婚姻幸福、事业有成、收入丰厚,孩子成绩优秀。然而陈明却感觉到自己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不在状态,虽然生活没有危机,但是陈明却有焦虑感,这种焦虑感让他下班后也无法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开心不起来。于是,妻子便与他谈心。

一、谈话架构

1、了解事情、共情感受。从当事人的感觉中,用感觉具体化的技术,去了解发生的事件,共情来电者的感受

关键句:“可以更详细地说说你的感觉吗?”、“说说你工作上的这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具体化)

“这种感觉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的思考:了解事情可以问的问题有很多,比如,

客观角度: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相关的人有谁?

主观角度: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或感受?这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或产生了什么影响?

行为角度: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你做了采取了什么行动?产生了什么效果?如:你谁倾诉过?求助过?没有求助过任何人,那你是怎么过来的?你通过什么方式宣泄过自己的情绪?

2、挖掘感受背后的感受/想法,了解到当事人的思维逻辑(即,自动化思维,也是定势)。

关键句:①说一说工作上的“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②当你接到新任务时,下意识的退缩感,你脑海中有什么想法或画面?

3、鼓励当事人改变。利用解释技术,解释但是人的思维定势——形成负循环,鼓励当事人改变想法。

①根据当事人所描述内容,总结他的思维逻辑,并给与解释

②利用认知行为理论,引导当事人改变,鼓励当事人有改变的耐心。


二、对“力不从心的焦虑感”情绪的捕捉让我印象最深刻

当事人描述的内容,我总结的反馈是:“职场年轻人激流勇进,让你感觉到了危机和挫败,你想提升自己,但是又后劲不足,这让你感到自己被困住了。”一番倾听以后,疏导员表达出准确的共情:“对现状不满,但是又感觉到无奈、担忧。”

最终,疏导员总结的情绪是“力不从心的焦虑感”,这让我感觉到眼前一亮。如果是我,我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三、新的思考、行动

x连续两个案例的解析,我发现案例的沟通框架其实就是非暴力沟通的框架,先了解事实、精准共情、再去挖掘来电者情绪或想法背后的非理性想法或者自动化的思维模式,最终引导来电者站在积极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引导当事人做出行动的改变(比如改变行动方向、具体的行动计划等)

到了深圳以后,我要把家里的《非暴力沟通》两本书再重新阅读一篇,并尝试践行非暴力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案例2-中年危机的自我迷失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