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一本书

这本薄薄的书其实已经被我尘封了,前几天上海天气骤变,我去阁楼翻电风扇的时候发现了它,灰噗噗的躲在角落。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聪明人》,机械工业出版社。只有200页左右,拿下来重读,这三天除了比了个赛,混在热闹的,其余时间都沉在这本书里。

以下是书中摘要,本人理解后转述。

首先“聪明人”这个词很复杂,感觉非常欠扁。在西方这是歧视的一种,那些没有被作者提及的人会发飙,类似:“你说谁傻呢?”。在东方情况则刚好相反,谁要是被说成“聪明人”,会吓一跳,赶紧低头检查自己拉链,什么地方做的有问题?

聪明人总受伤,作者说来自三大类伤害。

第一 童年,现代的教育体系,对聪明的小孩并不友好,因为教育强调的是服从和一致,而不是特色。否则没办法考试啊。这系统就压制聪明娃娃。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是抗不动这种压力的,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这些负面情绪积累久了,会让他烦躁,然后反叛,或者麻木后变笨。

第二类伤害:大脑缺少“通断”开关,这是人体物理缺陷。人体不是被设计出来的,是先大量产生,试错后淘汰,剩下那些适合生存的。这就是达尔文的演化论。你觉得大自然很美,可是大自然并不慈悲,也根本不在乎你。

人体的缺陷就是,那些过于聪明的大脑,无法主动停止思考,他们先是追求完美,现实中碰壁之后灰心,如此周期性反复。很多躁狂症都是如此,最聪明的那堆数学天才中,甚至80%经历过躁郁症。

第三类:对意义的偏好。由于太过敏锐,他们能轻易发现社会的荒诞,大人物的言不由衷,小红花的幼稚好笑,于是他们卡在了意义危机之中,逐渐感到厌倦。代表就是加缪的《局外人》。

事实上,他们的悲伤无法对人诉说。他们独特的需求,就是弄明白“意义是什么”,从工作到生活,再到生命,都要问这个问题。这产生了一个大麻烦,为了寻求慰籍或者麻木,就经常酗酒和赌博。

总结,麻烦就来自这三类:受挫的童年,无法停止思考的大脑,对意义的需求。

我就卡在意义上,有个好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要做个明白人?” 他是宝钢一家国企的中层,人非常聪明,似乎从未迷惑过,从不外露情感,只在喝醉后表达正义,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两个孩子,从不在单位偷腥。

”不是不爱,是犯不上”,他说。

我一下被他问愣住了,且不说,我能不能做得到“明白”,先问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放着”贪财好色,一身正气”的路不走?去做一个明白人?


以上,来自一本旧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发现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