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复习多边形》反思

        今天,是本学期第一次到师傅处听课,也是第一次听师傅上初三复习课,复习内容恰好是前不久自己刚上过的《多边形》这一内容,一起听课的还有西坞中学的蒋璐老师。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而言,教学生涯的第一轮(前3~5年)是重要却迷茫的,正如第一次过一条湍急的河流,谁不是摸着石子过河呢?但要在这时,有人能提醒、告知你何处有暗流,河水哪段深,哪段浅,那于我这样的过河人而言,将是莫大的助力。一年后,我也将摸索着走入初三这条洪流。我是一个愿提前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人,所以在初三到来前,多听课,多反思,谨以此督促自己成长。

        现将今日的听课感想记录如下:师傅的课堂引入采取常规方式——口述多边形概念,唤起学生的印象。接着从多边形的“边”、“内、外角(和)”、“对角线”这几方面着手复习。重点内容是内、外角(和)的复习,先复习公式,再进一步从一般n边形到更为特殊,也是习题中更常出现的正n边形,接着由公式的简易程度指出,求解正n边形内角,可转化为先求外角,再求补角解决。再之后,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一道道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巩固知识点。

        结合自己新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n多边形外角为360°的得出,我在新课时采取的并非教材公式推导法的方式。由于在之前某次教研活动时,听一位特级教师讲过“绕圈行走法”(自己取的名字,可能不是很科学,只为自己简记方便,如有官方名称,请不吝指正)。该方法大致如下:


图片发自App

通过新课的实践,我发现这样的教授方式学生更易接受,而且应该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因为是结合情境的,而不是死记公式。而师傅在复习时也提到了这一方法。我的感想是,新教师在一开始备课时,教参的确是重要的依据,但不应让其主宰了我们备课的全部内容,它不是“圣旨”,我们应当结合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调节,有必要时也应引入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当然,前提是方法经得起反复验证,而不是自己想想过就算了的那种。而要了解到更多、更合理的教学方法,除了自身不断加强学习,阅读相关学科杂志外,参加适当有效的教学活动也是必要的。

        关于之后的一道例题,是本节课后,我和蒋璐老师讨论的重点。题目是“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其中一个外角的度数和为130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和这个外角的度数。”师傅的处理方式是很规范的答题模式,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外角,再根据外角的范围,列出相关的一个不等式组,求解后得出n的范围,并最终求得结果。这种方法对于解答题的求解上是最合规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一开始的用代数式表示外角这一步就遇上了小麻烦,不少同学没领会老师的意图,未及时达到教学目的;之后的计算环节,又由于学生计算速度的不足,在解不等式组时花费了不少时间。因为,新课阶段,学生也在作业中做到了这样的题目,但由于是选择、填空题,因此处理方式上,可以更灵活些。蒋璐老师给出了一种不错的方法:由于内角和必为180的倍数,所以只需看1300°中含有多少个180,剩下的余数就为那个外角了。具体方法:1300÷180=7……40,所以可得外角为40°,而n-2=7,得n=9。相比而言,我的方法就不够简洁有效了,因此记录学习。

        再之后的关于n边形对角线总条数公式的提出但巩固量不太多,以及求不规则多边形(通常为四边形)面积时往往涉及转化思想,无论是常规的割补法,亦或是巧妙的旋转,其核心思想仍旧是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鉴于篇幅原因,也不再化开去了。这就是我本学期第一次听课的所思所想,亏得有时间记录感想,不然,有价值的交流过后的教学思想财富怕是要流失咯。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复习多边形》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