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求真精神探索-----关于家书系列之二十八


澄哥:

早上送你去上课的时候,跟你讨论关于时间,阶段和正确的选择的事。和你分享了一个比我大三岁叔叔的成长史,想让你明白的只有一个道理:时代的发展给到可以想像的空间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想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那么需要加倍努力。你在那里频频点头。其实我一直也挺费解,说起来那些道理的时候,你似乎什么都懂,但轮到做的时候,这些道理又都好像从未在你的生命中划过一般。这一度令我非常气馁,以至于沮丧到多少也想做个“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妈妈。但那也只是一瞬的想法,转身又回到“绞尽脑汁”的鸡妈人设中去了。

今天我其实是有主题的,我想跟你聊点深刻一点的话题。

关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来临,你们这一代人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什么是“文艺复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名词,源自于欧洲中世纪。早些年欧洲文明发展史的基石是“宗教学”,你所熟知的科学家比如牛顿,当年其实都是基于宗教学派的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欧洲宗教中有一个被称之为“上帝”的这样一个万物之灵之源的存在,当时社会主流观点认为所有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发展都来自于上帝的创造。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上帝会不会让一个信上帝的人下地狱?这个问题背后的深义是,一个虔诚的上帝信徒按圣经旨意是上天堂的,那么上帝这个指令是不是对这个教义的讽刺?于是“上帝”这个流派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大家开始质疑“唯上帝论”是否正确?

紧接着这个时候出现了另外两个伟大的人物,第一个是培根,那句“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他提出来;另外一个人就是迪卡尔,他说“我思故我在”。这两个人的观点指向的其实是后上帝时代开启,标志着人类开始从本我出发考虑,意图从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重新构建新的世界认识论。这个就是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的背景,从神到人的转折点。

我再来说,这两个科学家和思想家提出来两大观点背后的蕴含的意义:其中关于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将原来求真的科学精神向有用性的转化,也就是回到人性之用途来表达。这是技术化的一种呈现。而“我思故我在”背后表达的是对自我追寻,对内在本我的精神探索。这是对自由精神的初步建立。人只有精神获得自由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求真”的追求的可能。

听起来非常拗口是不是?这跟“中国文艺复兴”又有什么关系?

按下不表,我先说另外一个事例。前几天头条上推了一个“衡水中学学生呐喊式演讲”,(我们一起看过的那个视频)演讲者是一个高三的哥哥,他说“如果我是乡下的土猪,那我这只土猪也要去拱城里的白菜”,说这个话的时候镜头刻意切换到台下他妈妈的脸上,满是泪水。从穿着打扮和面相来看,他的妈妈应该是长期从事着体力劳动的工作者。事后有记者采访她,她在那里边哭边说,对不起孩子,不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不能让他跟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的孩子看上去那样悲愤的呐喊,用强烈的情绪表达对于现状的不满以及坚定的破“圈”决心。看上去既矛盾又似乎带着时代烙印的“励志”感。

有一句话,曾经也被全网刷遍,你努力一辈子的目标,可能只是别人的起点。

这些看起来在表达,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是在强调社会正朝着“内卷和阶层固化”大踏步的前进。

那么你作为那个可能是别人起点的对象,你在想什么呢?你的目标是什么呢?

打字打到这里,我都能想像你的一脸迷茫。孩子,这也不尽然是你的问题,实际上,这是现在全人类的问题,整体目标的缺失。

我今天看到最不像笑话的笑话,一个在北大教科学哲学史的教授,他说,为什么鬼大部份在农村,而外星人大部份在城市?

是不是鬼也阶层化了?

他还说,人类的创造力正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丧失中。整个人类的科学史上,已经有半个世纪没有令人振奋的发现和创造了。

半个世纪之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有物理学的量子物理的发现,这些都是划时代的成就。到如今已知领域我们已经乏善可陈,西方世界推了一个马斯克,他的视野已经不得不投放到外太空和外星人身上了。

好,言归正传。来说你,我们和我们中国。事实求是的说,你所处的社会,基本上从零到一的机会正在与日俱减。所有的认知,发现和创造都需要大量的积累,以及难以想像的竞争才能企及。过去100年是中国社会经过巨大创伤以后的高速发展,你知道吗?所有进化史都会有一个启蒙,探索,发展,成熟到没落这五个阶段,而你和你的同龄人即将要进入的可能是成熟期。在成熟期里,你要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

在过去100年,中国社会是有共识论的,也就是共同目标:就是先吃饱穿暖,再创共同富裕。到了你这个阶段,这些似乎已经不是问题。所以这才是我今天的主题:中国应该要进入的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从有用性向求真,向精神领域的探索进发,继而找到新的领域,为发展史去奋斗,而不是为个人利益去奋斗。

有个作家叫王朔,他有个女儿。他说,我努力挣钱就是要让我女儿不用为钱这个王八蛋发愁,她只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行。

还有个叫洪晃的女性名人也说过,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富二代还在拼命的学金融,学经济。这些本应该最不为钱发愁的人。难道不应该去学考古学,人类学?去为人类的命运进程而去思考和学习吗?

在前阵子,我忘了是北大还是清华录取了一个来自偏远山区里的女孩。她以高分报考了北大考古学。一堆记者纷拥采访了她,大家好奇也费解的问她难道不应该去报那些可以改变生活,改善她家庭经济状态的专业?大家用社会普适性的答案去衡量,在她身上遇到了悖论,大家很想探究为什么?

她却只回答,因为喜欢。她的父母很憨厚的说,我们不懂,孩子喜欢就好。

我说了那些多例子,有正的有反的,但其实只是一个意思,我们中国被有用性充斥到已经陷入一种怪圈,以前鲁讯先生说,大家见怪了小脚,冷不丁看到正常的脚反而斥责是大脚了!

所以,这是妈妈隐隐觉得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即将来临,一方面是社会正走向一个舒适的阶段,另一方面,整体的意识层认知正在提高。比如妈妈的妈妈让妈妈好好读书,背后总会搭一句,将来找份好工作,过好的生活。但到了你这里,我永远也不会跟你说,儿子好好读书,将来可以找份好工作。我会跟你说好好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而其中读书是最好的找到真我认识的路径,没有之一。或者几乎可以说是唯一路径。读书不仅帮助你找到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你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活一辈子,怎么样让自己的人生对他人是有价值的,对人类的命运是有帮助的,这就是远大理想设定的原因和基石。有一天当你老了,你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你是骄傲的,因为你做了价值的创造或者传递者。

中国的“文艺复兴”将会从单纯的“力”和“有用性”的层面转向求“所”的领域。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会说这是圆的?这个不够圆?那么最早这个圆是怎么来的?我忘了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说的,因为有圆这个定义,根据人类的经验,将圆这个现象给定义出来,之后人们就根据定义进行对比,就形成了圆的认知。后来的人其实是经验的使用者而已。那么定义本身是不是一件具有时代意义的事?

推论到别的事情上,你会发现基于理性的认识推论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有很多科学家开始探索现象背后的真理性,这个就是科学求真的来源。比如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完型心理学的理论。这个理论解释的是关于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理论解释的是因为人精神层面存在自动圆满化这个潜意识层,对于进入自己意识且认同的事物,会无意识的转化成自己欣赏的形态。这个理论发现和分析的过程就是对理论和求真的推论过程。

再比如,毕达哥拉斯的直角斜边长平方等于两边长平方之和。这个理论就来自于对推论演算的结果。

有些现象推论结果,有些现象推论核心规律。这些都是对于似乎司空见惯的常识进行探索和求真。

而一个时代只有“求真”才能真正去探索,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没有功利性这个说法,是纯粹,甚至是虔诚的。这也为什么说科学承袭了宗教学,是因为虔诚科学家本身就像清教徒一样,为科学本身而奋斗终身,这里有其相似的一面,关于精神层面的纯粹性。用信仰指引你完成或者说实现结果,这是科学内在的力量。

求内而不求外,这是你们这代人的使命。改变中国“大而不强”,在基础学科上大幅度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都要从你们这代人开始,从意识认知开始改变,从每个阶段的“求真”开始。

昨天我还在为你不稳定的学科成绩所苦恼和焦虑,苦恼的并不是你的成绩掉下去,而是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到你,又不至于过早的让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我上学的年代,我也深恶痛绝考试,但老实说,考试确实是校验你学习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但一定不是推动主动学习的好办法。所以我一直鼓励你学有余力的做点别的事情,去感受你这个年纪应该去感受的更多维的空间和事物,学习本身这件事就是多元和多维的。我一直跟自己说,我自己本身也不是学霸,我也不是靠单纯的课堂知识获得今天的自己。

作为母亲,现阶段对你最大的责任是让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拥有自主价值观,社会基本是非观,拥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人。

如果你注定是个慢热型和慢成熟期的孩子,那我们就慢一点。我正在发现你的好,你有的责任感,有的上进心(虽然持续和稳定性要加强),你比我和你爸爸都厉害,我们都为你骄傲。

我期待着在你们这一代人手中看到中国文艺复兴的伟大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求真精神探索-----关于家书系列之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