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阳关雪》


朔北的夜空总是那么寂静,阳关城外又覆新雪,血色的月光洒满将士的战甲,战甲上的刀痕在孤星与月色下更为瞩目。凛冽的西北风卷起些许浊雪,无情地拍打着征人的面庞。少年困难地睁开双目望向夜空,月光的血色令人生畏。这是他出征几个月以来第二次看见血月。

夜空的血红令少年不禁想起幼时母亲讲的传说:当将士为国土洒下热血时,鲜血会染红整片夜空——那是整个世界对英雄的祭奠。

少年受此感染,年纪轻轻便投身军营,随军四处征战,用热血践行着保家卫国的使命。

可数月的激战早已让军队损失过半,朝廷的援兵却迟迟未见。

少年手中紧握着钺戟,远望着万里外的中原大地,漫无边际的雪白中,他仿佛见到了长安花落,旧日灯火,无尽的花灯下,他又看见了年迈的父母操劳着家中的一切,以及早早就被选入宫的姐姐孤独地坐在榻前。

远方的他们,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似乎没有谁在意这些挣扎于生死的人。

他们的家人还是在意的,不过,又有谁在意他们的家人呢?

曾经,少年还天真地幻想,万里外的紫禁城,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是否会在某一刻与阳关城外的数万将士同频共振,是否会在某一刻对他们的生死感到一丝的担心?

现实告诉他,龙椅之下,只有威胁皇权的人,和没有威胁皇权的人。

他逐渐懂得,这终究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胜,即使凯旋也会因功高震主而遭群狼环伺;败,也就只能战死沙场。

半年的征战岁月耗光了少年对中原所有的希冀。

虚幻的一切令少年不禁流下热泪——泪水中饱含着他对这场无人问津的战争的悲愤,对朝廷之上帝王心术的无奈,对自己长年离家未能尽孝的自责。但转瞬间那几滴热泪又被他无情地抹去——将军曾说,沙场之上容不得泪水。

他在失望中收回对中原的目光。转而回到营中,等待第二天的最后一战。

万念俱灰,马革裹尸。无数和他一样的士兵,带着对国家的忠诚,带着对群臣的愤怒,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带着视死如归的坦然,投入到了无情的战争中。

没有人记得那天将士们的浴血奋战,那天的长安城,皇帝在与妃嫔吟诗做乐,王侯在与至交骑马游猎,百姓在对吃穿用度愁眉不展。

他们是如此的可悲,以命相抗却不知为谁而战;他们又是如此的可敬,在兵力悬殊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反败为胜。

在胜利来临的前一刻,他终究是倒在了血泊中。

在倒下前,他终究是舍不得放不下这片土地,即使土地上的同胞无一人记得他的存在,他还是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回头看了一眼这片故土,看了一眼他在此成长的中原大地。

只可怜他没有亲眼见到军队的胜利——在胜利时刻,他已经在对故土的凝视中失去了意识。

这或许对他是最好的结果。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与其陷入残忍的官场斗争中,不如为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战争中幸存的人,凯旋后面对的则是群臣对功臣的排挤,皇帝对战将的猜疑,继而在黑暗的朝廷争斗中,身心皆被如猛兽般的众人撕扯至碎,灵魂无一隅得以安息。相比于战争中幸存之人,这个少年还算比较幸运。

唯一遗憾的是,战死将士不能换来史官的一滴笔墨,更不会让后世百姓记得那守卫在阳关之外的无数英灵。只有无数的母亲,无数的妻子,在无数个夜晚向阳关眺望,盼着她们的征人归乡,最终在忧郁中离世。

史书,只会记载帝王抵御外敌的功绩,却不会记得阳关之外的英灵是否安息。

这片土地,终究要被历史忘记,终究是一片荒原。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几行墨迹?堆积如山的中国史籍,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是历代王朝的边远地带,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

千年后,又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投身于军营,如千年前的那个少年一样,用热血践行着保卫祖国边疆的使命。

但与千年前不同的是,这个少年心中一直有希望,对祖国的希望,对同胞的希望。他守护的这片荒原虽然寸草不生,但在他眼里,却是草长莺飞。

他有一个梦想,也许有一天,一湾清澈泉水流过这片荒原,灌溉出一片绿洲。

于是,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便从容地奔赴了战场。

在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中,少年壮烈牺牲。

你可能感兴趣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