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四十九.三红七绿为青茶 (9.乌龙终出武夷山-2)

  乌龙茶在武夷山的出现,于清初茶僧释超全(1627年-1715年)的《安溪茶歌》中也有体现。释超全著有《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对福建的茶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释超全,俗名阮旻锡,《福建省·人物志》载:“阮旻锡,字畴生,号梦庵,福建厦门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生。父伯宗,世袭千户之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时,阮旻锡慨然放弃举子业,师事曾樱,传性理之学……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厦门设立储贤馆,阮旻锡…成为郑成功的幕僚。清康熙二年(1663年),清军攻占厦门后,阮旻锡弃家隐避,奔走四方…。阮旻锡约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或三十三年(1694年)回到厦门。其时阮旻锡已入佛门,法名超全,以教授生徒自给…。”

  释超全幼习茶书,善烹茶,会制茶工艺。明朝灭亡后,他弃家行遁,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入天心禅寺为僧。释超全在武夷山写完《武夷茶歌》后游走闽南安溪,看到安溪当地茶人在仿制武夷岩茶,遂又写下了《安溪茶歌》。《安溪茶歌》里说:“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可见,乌龙茶是在武夷山问世之后工艺才传到了安溪,并引发了安溪的仿制。茶歌中所说“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的现象在今天仍大行其道。现在有的人在推销武夷岩茶时,往往都说自己的茶是采自三坑两涧的正岩茶。其实是外山茶被运到武夷山冒充正岩茶,或收购正岩茶做为“底子”,再拼配外山茶,调和出某种岩韵来冒充正岩茶。历史现象总是惊人的相似。

  台湾乌龙茶的历史稍晚,台湾目前所栽种的茶树品种是距离现在两百多年前的福建移民带去的,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柯朝氏从福建引进武夷茶种,种于现在台北县瑞芳山区,被认为是台湾北部制茶的开始。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的台湾史学家连横(1878年—1936年)在《台湾通史》中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自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台湾铁观音是由安溪张氏于清光绪年引进的,植在台北木栅,其后繁殖开来。台湾乌龙的产、制技术均来源于福建。

  潮州的凤凰单枞,自明朝开始均无焙法,直到民国35年(1946年)《潮州志》中才明确记载了凤凰茶焙炒两法兼用。也就是说,在1946年的时候凤凰茶的青茶工艺才正式形成。

青茶的问世,给茶叶家族增添了一个新类型,它兼具绿茶的清芬、红茶的甘醇,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春花,夏绿,冬红,一年四季喝乌龙”。我也甚爱乌龙,清人汪士慎(1686年-1759年)的《武夷三味》是我最喜欢的咏乌龙茶的茶诗,不单写得好,也能给大家提供一点辨别上品岩茶的方法。诗文如下,与君分享:

初尝香味烈,再啜有余清。

烦热胸中遣,凉芳舌上生。

严如对廉介,肃若见倾城。

记此擎瓯处,藤花落槛轻。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耕而陶聊茶:四十九.三红七绿为青茶 (9.乌龙终出武夷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