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泄泻的方法多种多样,因病因病机不同而治法各异。
如外感湿邪,当健脾燥湿,分利小便;外感寒湿,当散寒除湿;外感湿热,当清热祛湿;胃热脾寒或胆热脾寒,当寒温并施,辛开苦降;食积胃肠,当消食化积;肝郁气机,脾不运化,当疏肝理气运脾;脾气虚弱,当健脾益气助运;脾肾阳虚,又当温补脾肾等。
从中医角度来看,泄泻与“湿”关系最密切,有“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之说。
泄泻总因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停而为湿所致。而引起脾胃运化失常的原因众多,有外感因素,也有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先天或病后体虚等因素。
急性腹泻大多与外感、饮食相关,慢性腹泻多与情志、体虚相关。
泄泻时重点观察的内容
在辨治泄泻时,以下几个方面对确定证型、选方用药意义较大,故需要重点观察。
大便的气味:气秽甚,多为热(火)泻;臭如败卵为食积泻。
大便的通畅度:泻而不畅,里急后重,多为肠道积滞泻或气虚泻。
小便的量与色:小便量少不畅,多为湿泻;小便量少色黄或赤,多为热泻。
是否伴有腹痛、腹胀:若腹不痛而胀,或肠鸣者,多为湿泻;阵痛多为热泻;绞痛持续不止多为寒泻;痛则泻,泻后痛缓,为肝郁脾虚泻。
是否口干:口干欲饮者,多为热泻;口不干者,多为寒泻。
舌象:舌淡而胖润者,多为寒泻,或脾肾阳虚泻;舌红而干者,多为热泻;苔厚腻者,为湿泻。
脉象:泄泻脉多沉,沉迟为寒泻,沉数为热(火)泻,缓弱为暑湿泻(夏月病)。
方剂治疗腹泻大全
1.湿泻: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多为水泻,腹不痛,肠鸣音亢进,小便量少,舌不红,苔厚腻,脉细。
方选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等。
2.寒泻: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症见:发热或不发热,恶风,恶寒,项强,手足冷,腹痛,
腹泻,泻下物不臭,口不渴,舌淡暗,苔薄而润,脉浮缓。
有汗者,方选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方选葛根汤。
3.寒湿泻:因感受寒湿之邪所致。症见:水泻,腹中绞痛不止,泻下物不臭,面色苍白或
暗而无光,头昏重,脘腹胀,食欲下降,恶心欲吐,口不干,或伴身痛,舌淡,苔白而厚,脉沉迟。
方选藿香正气散(也治暑湿泻)、五积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粳米汤、术附汤等;若脉微细欲绝,精神极差(但欲寐),手足厥冷,则选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等。
4.虚寒泻:因脾阳亏虚或脾肾阳虚所致。
脾阳虚者症见:泄泻,完谷不化,大便不臭秽,泻而畅,腹中隐痛,手足不温,小便色清,舌淡胖水滑,脉细迟,方选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胃风汤等;
脾肾阳虚者,兼见腰膝无力,清晨溏泄,经年不止,脉沉细无力,方选四神丸、肾气丸、胃关煎等。
5.热泻:因外感热邪所致。症见:泄泻伴腹部阵发性绞痛,大便气秽,或肛门灼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数。
方选黄芩汤、芍药汤。
6.湿热泻:因外感湿热所致。症见:泄泻,大便臭秽黏滞,或发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
喘而汗出,小便色黄赤量少;或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厚腻,脉数或促。
方选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桂苓甘露饮、六一散、木香槟榔丸等。
7.热积泻:因热积肠道所致。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气臭秽,脐腹疼痛胀满,按之坚
硬痛甚,口舌干燥,舌红赤,苔黄燥,脉滑数。
方选大小承气汤、三一承气汤、枳实导滞丸等。
8.虚热泻:因素体阴虚,或产后阴伤,复感湿热所致。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
脓血,小便量少,色黄,不畅,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选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黄连汤、猪苓汤等。
9.寒热泻:因胃热脾寒,或胆热脾寒所致。
胃热脾寒者症见:泄泻而胃脘不适,心下痞硬,嗳气臭,恶心欲吐,肠鸣音亢进,口干,欲温饮,进冷食则泻甚,或手足厥冷,泄泻久不止。方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连理汤、乌梅丸等。
胆热脾寒者症见:腹泻便溏,胁痛腹痛,口干而苦,心烦,肢冷或痛,多汗,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10.气滞泻:因肝郁气滞,脾不运化所致。症见:腹痛、腹胀、腹泻,日久不止,泻下物不
臭,手足厥冷,少汗,口不干;或便前腹痛,泻后痛缓或止;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方选四逆散、痛泻要方、启脾汤等。
11.气虚泻:因脾胃气虚所致。症见:腹泻,泻而畅,或有里急后重感,但大便不臭,伴乏
力气短,腹胀,食欲差,嗳气恶心,晨起咯白痰,或下肢浮肿,身沉重,舌淡胖,苔薄白,脉浮大,但重按无力,或细小无力。
方选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钱氏七味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启脾丸等。
12.食积泻:因暴饮暴食,食积胃肠所致。症见:腹痛、腹泻,泻下物臭如败卵,矢臭气,
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舌苔腻,脉滑。
方选保和丸等。
针灸治疗腹泻大全
脾虚湿泻:
(1)证候:泻下稀便或水样便,倦怠乏力,口淡,苔白或薄,脉细。
(2)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以任脉穴、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3)处方:
1)主穴:中脘、水分、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2)配穴:腹痛者加关元、神阙。
湿热泻泄:
(1)证候:便下赤白,里急后重,口黏苦,苔黄或黄腻,脉数。
(2)治疗原则:清利湿热,止泻。
(3)处方
1)主穴:合谷、天枢、上巨虚。2)配穴:曲池、内庭。
其他配穴虚寒者针用补法,或加用灸法;实寒者针用泻法。
(5)方义: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
合穴,腹泻病在大肠,取三穴通调大肠腑气,使气调而湿化滞行。曲池、内庭,清泻肠胃湿热之气。
实寒者针用泻法。
(5)方义: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以调理胃肠之气。
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
耳针治疗腹泻:
(1)选穴: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
(2)方法:每日l~2次,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慢性泄泻可隔日1次。
艾灸治疗腹泻疗法
中医认为泄泻有五种诱因,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灸疗时因人因症辨证出方。
常用调理腹泻的穴位是:神阙,天枢,足三里。
例一 湿寒,湿热引起的急性泄泻
主穴:天枢 ,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隔姜灸);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灸后热敷:神阙穴
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脾肾虚引起的慢性泄泻,五更泻。
主穴:神阙 天枢足三里 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灸后热敷:神阙穴,关元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传递健康!传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