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夫子说:“我亲爱的弟子们呀,你们以为我还有些东西隐秘起来,没讲出来的,其实我是没有什么隐藏的,我没有这种行为说是不能跟你们分享的,真的是所知所学,全部都传递给你们了。这就是夫子我啊。”

从夫子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会觉得夫子隐。我们一般人可能会怀疑老师“您留一手,是不是不教我啊。”但是长期跟着夫子的弟子们,对老师是很有信心的,和我们的状态应该是不太一样。例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夫子的高才生颜渊曾发出喟叹:“夫子,您的道、您的学问,到底有多深啊?您的人格,到底有多么崇高伟大啊?真是令弟子摸不透,虽然夫子您这么善于引导,但是我也努力了半天,怎么总觉得还是跟不上,到底为什么我学不到像老师您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我的诚信不够?还是方法、条件没跟上呢?所以老师,您还是有些东西没能跟我们讲。”

子贡啊,他也曾经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您是不是觉得我们的程度还不够,所以呢,还有些东西没有跟我们提,那到底应该怎么学呢?”觉得老师的道智高且深,面对这些很想学又不得其门而入的学生们,夫子明白地指出了怎么走进来的这扇大门,感受到夫子他无限的慈爱与耐心。

仿佛在说:“小孩子啊,夫子我来到你们面前,就是要来帮助你们的,就是要倾城奉献的,哪里会说不教你呢?而且我一天到晚,随时随地都在帮助你,都在教你,都在传道啊。但关键是你对我有没有信心,看得懂,看不懂。如果你对我这个夫子有信心,你清楚‘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我的心是不会有一刻离开道的,我的一言一行也都在实践道,传递道,这个就是我啊。”

虽然要追求像老师这样高远的生命境界,但是真正要走进去的这扇门,它不在天上,就在眼皮下了。夫子的心体为道所充塞,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这个道的体,却是会在老师他平日的生活行为当中呈现出来。

就比如朱熹曾经讲过“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所以不论孔夫子他说话、不说话,一举手、一投足,乃至如何对待别人,沉默不语,一个眼神,再再都可以让弟子去观察,去揣摩道的样子。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道就藏在这一些生活中这些细节里头。所以不是说“老师你告诉我吧,你教我吧”,整天就端坐在那里,老师讲,学生听,才可以学,学习不是这样的。

言下之意就是说,你们啊,要有信心,你们要善学啊。就有一些优秀的弟子,掌握到夫子指出的这一个善学的要窍。比如,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呢?一定是子贡,从夫子他平常如何对待别人的行为当中,总结出来的。

又比如,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当大家都还摸不到头绪,曾子却很肯定地分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这两个字,肯定也是曾子,从夫子平常如何对待别人的一言一行里,总结出来的。

当恭敬心、希求心足够了,老师的每个行为,无非都是在教导我,传递我。比如,孔夫子他选择坐过牢的公冶长来当女婿,一句“非其罪也”,老师这一个决定,当学生的我可以学吗?可以学到什么呢?又比如,面对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理想不能实现,我和夫子所担忧的是相同的吗?

夫子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所担忧的是这些,那从这里我可以学吗?我又学到了什么?我也曾经看过我的老师,他如何恭敬地捧一本经书,从这样小小的,不经意的动作里,我学到“噢,对经典该要有的恭敬心是怎么样”。又有一次,我的老师他听到台风将至,担忧土地上的小动物们该怎么办呢。

听到以后,内心我很是感到惭愧,同样面对台风,我只关心自己,老师关心的却是这些无力自主的小动物们,这样的状况,我可以学吗?我又学到了什么?

当智高且深的师长出现,到底能不能学?从哪里开始学?这扇门在哪里呢?不是他不讲,是我的信心还没准备好;不是他不教,而是我看不懂。当弟子对老师的信心够了,时时刻刻都可以跟老师挖宝,而且遍地都是黄金。

这也给我了一些启发:平日啊,要亲近师长,那亲近师长呢,不是去讨一些好处,而是我就在师长的身旁,他的一言一行,他的作、止、语、默当中,我都可以跟他学习。另外当父母、当师长的我们,都想好好地教育孩子,也不是说,我们平日说什么大道理,更多时候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怎么说,孩子他就不知不觉看着看着,他就依样画葫芦学会了。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都亲近经典,那么我们就坐下来一起诵读经典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乐善好施,那么我们就一起做个快乐的分享者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开朗乐观,那么我们面对问题时就正面思考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宽恕别人,那么我们就高抬贵手,给别人一个台阶下吧。生活无不是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传递,我们有什么,才能够传递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三子以我为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