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5)——让“好奇”成为习惯

没有牛顿的好奇,就没有万有引力;没有瓦特的好奇,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爱因斯坦的好奇,就没有当今的电气时代......。

相信每一个人都深深地知道好奇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在好奇中发展,时代在发展中变更。

人类文明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没有最新,只是更新。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我们因为好奇而学习,因为好奇而探索,因为好奇而持续地进步

好奇心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

参阅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大多将好奇心形容为一种状态或者说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会在我们四岁开始就进入逐渐衰减的过程。

从现象来说,孩子的好奇心确实会在四岁左右到达一个峰值,这时候的我们凡事会问“为什么”,会追根朔源直到让爸爸妈妈哑口无言为止。

而过了这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向父母问为什么的数量的确越来越少,而且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始锚定许多看待事物的观点与角度,同时也开始固化了学习和思考的模式和习惯。

哈夫从旁解读: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好奇心一直都在,好奇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本性,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本性并不会因为年龄渐长而衰退。

其中更大的可能性,是我们只是将自己的好奇心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或者说转移到了也许连自己都不是很确定的地方去而已。

大体上,人的好奇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八卦”,那是“消遣性好奇”,这类好奇心可以激发起人们对新鲜事物的了解和发现,同时可以因此而产生愉悦感并消磨时间。

而另一种是对知识、价值和人生进行探索的“认知性好奇”,这类好奇更具有创造性并让人得到成就感。


孩子一定是好奇的,开始时他们会用声音、眼神或者手指来表达,向父母求教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父母如果能够及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告知,当他们熟练掌握语言能力之后,就很自然地变成“十万个为什么”,成为完完全全的“好奇宝宝”。

那是好奇心驱使的探索世界的方式,这时候父母们也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忠实粉丝,或者经常求助于百度和谷歌来化解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答案引起的尴尬。

从好奇中获益,是最好的学习。

好奇、好问、好动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

哈夫一直感恩父母的允许,当年他们看着我把闹钟拆散了不能重装回去,还容忍我将家里唯一一部宝贝收音机大卸八块而没有一点批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练就了我一辈子强大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其实是很容易引发父母内心的情绪的,这跟父母的当下状态还有内心的判断都有密切关系。

我们很可能在自己开心的时候能更有耐心地引导;有可能因为孩子过多的发问接不住招而恼羞成怒;也有可能将孩子好奇的探索看成调皮捣蛋;更有可能因为急着打发孩子而对他们的提问敷衍了事。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性好奇不能激发父母的肯定,甚至会引发反感,很容易就会主动将其削弱直至淘汰掉。

但正如前文所述,人类的好奇心是一种本性,既然无法从认知性好奇得到愉悦,那就由消遣式好奇代替吧......

当下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快餐式娱乐方式,那其实正是人们消遣式好奇的需求在起作用。

闲得无聊刷刷视频、刷刷微信、刷刷八卦新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须,这可以说是我们削弱或者放弃了对认知性好奇的最终结果。

说到这里,有必要分享大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吝啬。

吝啬消耗、吝啬能量,凡事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能够多节省就多节省。

大脑最基本的责任只是让我们能够生存下来,只要我们活得好好的就已经完成任务。

而无论是思考还是认知性好奇,对大脑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负担,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因此,除非能够获得实际的“好处”,大脑会更趋向于保守和简单重复

因此,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往往会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回应——那就是告诉他们答案。

这几乎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性。

孩子对很容易就得到的答案一开始时是满意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往往会感到无趣和乏味,因为这里面正好缺少了挑战好奇时得到的满足与成功的感觉。

哈夫从旁解读:

互联网的普及确实让人类获得资讯变得简单、大量和快捷,同时也将我们的认知扁平化并且趋向雷同。

而获取知识时或多或少遇到的挑战以及那种既有成效也有挫败的、往复胶着和摩擦的感觉,反而非常让人着迷,这也是好奇宝宝们需要的。

孩子问的问题也许我们确实有答案,但也许只是我们自己认知范围里的答案。

让孩子自行探索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他们不再局限于父母的认知框架,让他们在足够大的空间里“胡思乱想”。

胡思乱想不一定都能成为创造,但绝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温馨提醒:

让孩子养成好奇的习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感觉到好奇是安全的。

父母的智慧就是觉察并放下自己过往那些好坏对错的标准,给予充分的信任还有及时的放手。

孩子好奇地求助,第一需求是得到我们及时和鼓励性的回应;

而第二个需求就是听到我们对他说的一句话:

“孩子,你可以探索,想试就试一下吧!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5)——让“好奇”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