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不为妾 第四章 偶遇

这一日逢镇上赶集。杏仙和张氏早早起了床,在厨房生火造饭。只见炊烟袅袅升起,饭菜的香味飘出老远,隔壁的小孩都馋哭了,嚷着要吃肉。气得他老子娘一巴掌打了他去。

这妇人自己家里原也穷,但好歹有张氏一家垫底。她便自认为比张氏要强许多。她为人刻薄。常以欺侮张氏为乐,平时没少挤兑张氏。哪曾想,张氏一夜就翻了身变成了有钱人的婆娘。再不是她任意搓扁揉圆的面团。越想心里越不忿,对着郑钱屋子方向“”了一声,狠声骂道“吃了噎死去”这是典型的只愿他人穷不愿他人富的仇富心理。

这个村里的村民大抵都穷。一天也只吃两顿没油水的饭。眼见村里最穷的郑钱一家,原来一天一顿干的也匀不上。如今却一日三餐都是白花花的米饭,炒菜也放了猪板肉炼的猪油,每顿都有荤菜。过的与村里的里长等几家富户一样。原先那张氏,十分卑微。众村妇言语上总要占个上风,有理无理,她也不敢责声。如今却敢出言反驳了。众人的心思便有些复杂了,心里开始不平衡。原先的羡慕也变成了嫉妒和不忿。当然,也有趁机巴结讨好的,不一而足。

郑钱一家子吃过早饭。张氏嘱咐儿子和小女儿好好照顾她男人,好好看家。便和大女儿两个出了家门。坐了村里的牛车,直奔镇集而去。去镇上虽说只要两三个铜板,大部分人还是舍不得坐的。因而步行去的极多。张氏和那几个村妇闲话家常,心情极好。杏仙则百无聊赖看着远处的,近处的山峦和村庄,田野渐行渐远。看着路上三五一群,成群结队,步行去赶集的村民。他们或挑箩筐,或背麻袋,或挎篮子,或空手,或牵小孩的。有认识的本村人,也有许多不认识的。

山路崎岖不平,且几天前又下了雨。因而牛车走了一个时辰才到。

赶车的大爷与几人约好时间,便把牛车赶到专门停车的地界。张氏与几个村妇分开,便拉着女儿先去了镇上最大的布荘。张氏到底穷惯了,只盯着粗糙的麻布瞧。杏仙想着,如今有钱了,自然不能太委屈自己。因而劝张氏道:“母亲,买棉布吧,咱又不是买不起。这细棉布料又软和又舒服。”又把那纯棉的布料拿给张氏看。布荘的小厮也极力推荐。张氏见那棉布料柔软又细密,颜色图案又极好看。看的眼花潦乱。在杏仙的一力怂恿下,买了两床厚厚的棉胎细棉被褥,两床席子。又选了几匹款式不一的棉布,称了几十斤新棉花。那店家见她买的多,又白送她许多碎布头。一共花了十三两银子。张氏又买了几十斤大米,称了两尾草鱼,割了几斤猪肉。母女两个背了满满两大背篓。眼见天色不早,杏仙还有些意犹未尽。也只得罢手。找到村里的牛车,却见那几个村妇早等在那里。那布荘的小厮拿着被褥和布料也早侯多时。张氏忙付了尾款。与小厮一起把货物搬上牛车。满满当当,竟占了一半牛车。几个人只得挤挤坐了。回来的路上,那几个村妇再看张氏,眼神就很不一样了。这个时代的布还是很贵的。许多农户一套衣服穿三代人,也是常有的事。几个妇人都识货。一眼便知这细棉料被褥可不便宜,一床可要三两多银子,这两床可就要七两银子。再看那一堆布匹和棉絮,也得五六两银子才能拿下。这张氏赶一次集,花销就是十多两银子。普通农户殷实人家,一年也就攒个十两左右。可见这张氏一家是发了大财了。众村妇与张氏再攀谈起来,言语再没了先前的傲慢和轻视,说话也客气了几分。

回到村时,天已有些暗了。赶车的大爷见张氏东西多,便亲送到她家去。张氏多给了他两个铜板,把买的零嘴抓了两把让他带给孙子吃。大爷乐呵呵地走了。

母女两个刚把东西搬进屋子。却见以前门可罗雀的屋子里,乌泱泱挤了一屋子人。都是村里的七姑八婆带着孙子在那与郑钱没话找话闲扯,攀交情。一会儿这个小孩尿了,一会儿谁的孙子拉屎了。几个小孩又抢东西玩打架了,叽叽喳喳,如菜市场,满屋子都是乌烟障气。一群人高谈阔论正聊的兴起,见张氏和杏仙赶集回来,抱了几摞布匹和被褥进屋。都争的去摸那布料,一个个抹嘴咂舌,赞叹不已,七嘴八舌议论不休。杏仙十分无语,却也不好说什么。与张氏两个把床上的旧被褥换下来,重新铺上新席子新被褥。那两床旧被褥也被两个妇人拿了去,囗内还说:“如今你们有钱了又换了新被子,这旧的你们也无用,就给我了”。张氏也就随她们拿去。张氏把布匹笼统收进衣柜里。把两背篓吃食一样一样放置好。也不好让她们干坐看着,把其中一包零嘴拿给众人吃。这些人原就是借机打秋风的。哪会客气?生怕吃亏似的,也不论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几下就哄抢完了。那没抢到的小孩扯开嗓门嚎啕大哭。张氏只得又拿出一包抓了一把给他。其他小孩见了,也都围上来讨要。张氏便全分给他们了。这些人连吃带拿的塞了满满一裤兜。这才心满意足的走了。

张氏也不放在心上。叫杏仙带着弟弟妹妹一人提了一尾草鱼一条猪肉一只老母鸡给郑梁一家送去。杏仙三人送到里长家。郑梁刘氏哪里肯收,十分推辞。杏仙忙说道:“父亲和母亲交代说,这是给怀孕的嫂子补身子的,是给嫂子肚里的侄子吃的。好歹是我们一家子的心意。伯父伯母莫见外才好。”刘氏见她亲情实意推辞了一番也就收了。她儿媳在里屋听见,也忙出来致谢。郑梁见郑钱一家如此知好歹会做人,至此,待郑钱更真切了几分。两家相处得也更和睦更亲密了。

聊了几句,略坐一坐。杏仙便起身告辞。刘氏留他几个吃饭。杏仙婉拒了。和弟弟妹妹回来,与母亲一起做了饭菜,吃了晚饭。洗漱后天已黑了。杏仙掌了灯和张氏一起连夜赶着缝制新棉服。好在杏仙有原主的记忆,针线活也做得得心应手。

一灯如豆,映照着母女两个忙碌的身影。母女两个一个照样裁剪,铺上一层棉花。一个穿针引线如行云流云。如此,母女两个白天黑夜赶做了几日,全家人便都穿上了崭新的里衣,中衣,棉衣,棉裤,棉鞋。母女两个的手工极好,针脚细密,大小合适,款式也好看。穿上熨帖又暖和。

如今吃得饱吃得好了,身上穿的又暖和。郑河和小茶花也不似以前只傻傻的坐在门槛上发呆了。两兄妹也变得活泼好动,整天嘻笑,打闹,玩耍。恢复了稚子该有的朝气和活力。这一切的变化最欣慰的莫过与郑钱两囗子了。

这一日,张氏在屋子里给她母亲做棉鞋。全家人都已做有两套棉服换洗,鞋子也各做了两双。里衣和中衣又都多做了两身。几个来串门的村妇见他们一家各个穿的俱是簇新的衣服,哪个不眼热?面上却显得十分熟络的样子与张氏闲扯。东家长李家短,叽叽呱呱,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张氏只是笑笑,随她们掰扯。那些妇人见张氏是个锯嘴葫芦,不与她们说是非。着实无趣。

不过几个妇人也无所谓。反正几人的目的,不过是天冷了自己舍不得生炭火。来她家蹭火盆烤火。张氏为人又极大方,瓜子花生这些零嘴,也会大方地拿给她们吃,又烧有滚烫的热茶斟给她们吃。

因此每日来郑钱家里串门的乡邻更是络绎不绝。常常人满为患。

忽有人问起张氏她大女儿去了何处。张氏笑道:“杏姐儿带着她弟弟妹妹去树林子里捡苦珠果去了。”

一妇人道:“那苦珠果苦涩苦湿的,囗感极差。你们竟喜欢吃这个。”张氏笑道:“不但杏丫头爱吃,我们全家也喜欢。”

张氏囗中的苦珠果,是这个时代,许多食不果腹的百姓活命的粮食。其专业名词叫“橡果”。是栎树的果实。此时,杏仙带着弟弟妹妹在村西一里多地的栎树林子里拾捡。这苦珠果粒粒饱满,很是诱人。

林子里捡苦珠果的村民极多。大人和小孩,足有三十多人。有些爬树厉害的村民,爬到那高高的栎树上采摘。杏仙也三下两下爬上了一棵栎树,骑在树上采摘。又连枝带果折了几把扔在地上让弟弟妹妹摘。摘了满满一篮子,杏仙这才带着弟弟妹妹下山。

日头渐渐偏西。杏仙站在山坡上,只见对面山坡,晚霞满天,十分绚丽。山路蜿蜒曲折,隐没山林之中。树林郁郁葱葱,山茶花开得如火如荼。山风扑面,夹杂着各种花香和树叶的芬芳。杏仙只觉得清心静气,忘记了一切烦恼。

忽见山路尽头缓缓驶来了一队人马。马在这个时代是很奢侈的,非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不能拥有。况这些少年少女通身的贵气和不凡。出现在这僻静的山庄,很是突兀。许多村民都伸长了脖子,驻足而立。渐渐的,这群人越来越近。杏仙见一小厮打扮有些眼熟。走得近了,才想起这不就是那次自己落魄街头,给自己金饼子的小厮吗?

再看向那八九个骑马的少年少女,果然,杏仙一眼便认出了那个少年。杏仙望向他时,那少年正骑着马走至树荫底下。半边脸笼罩在阴影中,半边脸映照在夕阳下,如镀了一层金光。那双无悲无喜的双眸平静的注视前方。而他身旁几个同样衣着华贵的妙龄少女正围着他,十分雀跃,正说着什么。杏仙只觉得那少年璀璨耀眼的容颜衬得漫山遍野盛开的山茶花黯然失色。莫名的,杏仙突然感到自觉形秽。

杏仙慢慢收回目光,不再停顿,顺着山路继续往家走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誓不为妾 第四章 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