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八章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育学生,不要到他弄不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举出东西南北方中的一方,而不能推知其它三方的话,便不再教他了。”

    “愤”,就是表现一个人很好学,心求通而又不能通的样子;

“悱”,就是讲一个人对道理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心得,但没法表达出来。

本章讲学生要怎么配合着老师来学,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呢?那就是要思惟着学。

思惟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就是要“愤”,要“悱”,要“举一隅能以三隅反”。

    夫子为什么做这样的等待呢?

因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不能坚固。也就是说,等待最恰当的时机来施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更坚固。

等待,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让学习成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启和发就把老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举一反三,又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老师讲授学问,学生努力思考,老师一再地等待,等到学生的思考到达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在关键处启发点拨学生,在论语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教学实例,非常地动人。

    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

这意味着,面对学生的时候,夫子的语言,完全是观待弟子而发的,说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帮助弟子来融汇贯通,这样做是非常不容易的。

    孩子有愤悱之时,就是在孩子努力思考,着急发问的时候,这就是启发之机。

“转动命运的轮子靠思惟。”夫子真的很了不起,他告诉弟子,把思想集中在老师传授的真理上,用心思惟,在心灵深处,构建出真正对我们的生命有着非凡意义的真知灼见,这样就能够引导我们的人生走向真理和光明。

再看,“举一隅能以三隅反”,这种是一种知类通达的本领了,是古代教学生学了九年之后,要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今天这一章,夫子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不能只靠灌输,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教育要提倡启发式,反对填鸭式的教育。

    原来,这一点,在两千五百年前是夫子最早提出来的。学生不愤不悱,老师则不启发。等待学生迫切想学之时,老师则启发教育。

    弟子们,把思想集中在老师传授的真理上,用心思惟,在心灵深处,构建出真正对我们的生命有着非凡意义的真知灼见,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走向真理和光明!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述而篇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