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QA和QC的区别:
一:各类指标要求:
一般指标有
reopen说明:
每日reopen数据跟踪:
UAT bug情况及质量跟踪事宜
代码review和代码扫描的区别:
二:流程要求:
研发模式:
三:QA推动质量改进事宜:
收集信息:
制定解决方案
人员沟通方面:
注意事项:
四:做“救火队长”提升质量的问题清单
客户
需求人员
针对测试人员
研发人员
五:学习
TQM:
六:根因分析
PDCA模型中,只有分析了根因才能继续改进提升。研发抵触心理沟通
各个角色的问题根因类型
QC是类似于测试人员,QA是质量管理人员。
QC是警察,QA是法官。警察是负责抓坏人,但是法官要负责提前普及法律知识。
任何指标制定要考虑:
指标合理性、
看到做哪方面改进措施 ;
高了低了会代表了什么,需要做什么改进?
reopen率:5%:目标是0;
代码千行bug数;
工作量偏差=(实际工作量-计划工作量)/(计划工作量)*100%
各项指标:参考
研发质量度量_研发质量指标_Roda的博客的博客-CSDN博客
每天统计reopen数量、reopen rate:
reopen rate不量化,只看 趋势,只要趋势向上走就是高风险,就上升解决。
reopen rate用总的,不能用每日reopen rate:
总的:Reopen Rate=reopen times合计/(缺陷总数 + reopen times合计- reopen未关闭的总数) ;
(每日repen rate值:
当天reopen总数/当天新产生的bug(总bug=当日reopen总数 +每日新增bug数))
reopen数量趋势下降,目标是0,对reopen 0容忍,可以修复的少,但是不能重复修复;
action:每天通晒reopen对应研发和测试人员,趋势上升就警告,趋势下降不警告;
reopen 数量,详情列表:开发或者功能模块;每天是多少,前3个整改;
到UAT环境上:
建议:流程上:研发改完-->测试人员验证通过后->给客户的测试人员验证。
【每日reopen数据】
reopen:个,当日reopen率:%,周reopen率:%,
【原因分析】
当日A方原因占比:%,当日B方原因占比:%、
当日A方原因占比最高原因及比例:%,当日B方原因占比最高原因及比例:%;
【预警】
1、周reopen率:15.17%(超过预警线15%),原因:其中5天内有1天超过15%(3月22日:26.92%)。
研发类:
【研发未填写原因】共4个bug,相关研发: AA:2个,BB:2个
【reopen多次晾晒】:
reopen n次,共m个bug,研发:,原因:
【关注模块占比】
A模块:
B模块:
【每日新增bug数】 (Critical: ,High: )
【每日关闭/取消bug量】
bug收敛情况(每日新增和每日关闭/取消数据对比)、bug总数和预期的趋势图对比、模块bug风险、延期风险、reopen rate(日 、周、累计)、reopen多次、reopen原因必须填写、bug长时间未解决的;
针对bug多的模块及reopen多次的,安排人员复测;(如果原来没有安排测试人员复测,则需要安排);
代码问题解决方案:
代码review、安排复测、架构师将难的风险提前发现;
每日线上数据统计汇报;
代码review就是评审开发的代码,一起看开发代码写的对不对,质量高不高。代码扫描一般是用工具扫描代码有没有漏洞,有重合的地方。
一个人工,一个工具
总流程:需求宣讲->研发且冒烟用例通过后->测试案例通过率100%->给客户演示。
具体每个环节的执行过程,请见下面详情:
瀑布:缺点耗时长,下一个环节要等待上个环节结束了才能开始,可能做完了需求又变更了。
敏捷:小步快走,欢迎客户变更,迭代快交付快,适合快节奏的研发。
建议:如果项目时间紧张,可以综合两种研发模式的优点,需求不用等到所有模块都已经结束了才能开始研发,可以确定一个模块后,该模块开始研发,后续有小的变更,走项目变更流程,或者另外确定CR进行研发。
需求定稿后才能开始研发。
各个环节的准入准出标准:
需求:需求文档无遗漏,定稿后和研发、测试人员宣讲,如有意见修改定稿后再通知大家。
测试准入标准:功能的冒烟用例通过,否则打回。
准出标准:用例执行率100%,用例通过率100%,遗留bug被三方(QA、BA、研发leader)同意遗留。
交付后:
定期关注线上bug情况:reopen数量、线上单日bug数、线上长时期未解决的bug。
reopen数量:目标是0,reopen是态度问题。
reopen率:呈递减趋势
线上单日bug数:统计数量,并收集原因归类统计,观察改善情况。
线上长时期未解决的bug:定位原因。
进入项目后了解项目情况:从宏观入手了解实际行动的不足之处,不要上来就低头做具体的事情,可能方向会错。
针对不同的人问不同的问题,了解项目事情时:可以多问,鼓励对方多说,收集项目信息。针对不同的角色问不同的问题:
需求人员:如何收集需求,收集后的信息如何跟研发、测试人员同步,需求有变更时信息如何通知到其他人,工作过程中的痛点有哪些?
研发人员:如何维护代码版本、开发到什么程度提交到测试的(是否联调过且通过、是否自测过)、工作过程中有没有痛点
测试人员:收到的需求信息是否和验收时客户的信息一样,转测时冒烟用例有没有通过,测试用例、bug怎么管理的,测试过程中有什么痛点。
制定解决方案后,先内部拉管理层确定方案,听取领导的建议,进行调整。
确定方案后,定具体执行方面的责任人、解决时间,定期跟踪推进。
QA人员因为需要和各个岗位的人沟通事情,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人都有懒惰行,说服别人做事非常难,说服一群人做事难上加难。
沟通前:不要和对方对立,和对方站在一起,如果无问题就过,有问题,要讲改善对对方工作的益处。切忌:上来就说对方做的不对,会引起对方的敌意。还可以借力推动,通过其他岗位人员的反馈,推动事情发展。
具体执行相关的人员,不要说太多信息,只需要讲领导做的决策即可。
当发生争论时,不要陷入对方设置的圈套,坚持原则并解释监控数据的意义,获得管理层的支持。
1、遇到人和管理上的事情,推不动的,不要自己闷着,要升级到PM等管理层去推动。
2、不能通过降低标准提升质量,而是要通过严格改进,提升质量。
3、要从管理层考虑:对客户负责,不要被具体执行者忽悠了。
4、关于缺陷是质量问题,reopen是态度问题,因为reopen是修复不通过、因为自测不通过导致。
很多项目做到最后交付了,才发现质量不达标,客户不满意,临危受命提升质量,该从哪里下手,先从下面的问题清单作为入口,了解项目详情:
客户测试出来的bug有哪些,进行bug分析,判断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
客户的需求是否经常变更,如果变更目前怎么处理?
需求是如何传达给研发、测试人员的,是否有正式的需求宣讲?
流程标准类:内部测试流程有哪些?如果没有,那么转测通过标准、测试通过标准是哪些?
bug:怎么管理的,是平台上还是excel上?最好是前者,可以上传更全面信息、方便跟踪(追溯)、管理;
资料类:测试用例、测试报告、测试方案、测试计划,有没有,如果没有、需要补充,给与模板。
测试内部是怎么管控质量的?
即将交付之前:
要查看还有哪些功能交付有风险、提前报出来,交付物清单情况、交付物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你们自己对工作协同上有什么不满意之处?
代码及版本:如何管理的,会不会出现代码覆盖情况,如果出现,怎么管理的,是否有相应处罚?
bug处理:是怎么管理的,bug状态流转研发是否清楚、bug处理时间多久会告警、bug reopen是否有监控及惩罚?
工作中的痛点、协作上的困难有哪些?
TQM和6sigma。
干货丨TQM全面质量管理,你真的懂吗? - 知乎
如今日本产品以精细著称,日本企业普遍都具有“匠人精神”这样的文化基因。在TQM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质量管理的心得和方法论。比如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改善、QFD、QC小组、5S管理……
TQM(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三全”、“四一切”。
1. 全面质量的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所追求的“质量”不仅仅是指提交给顾客的产品(这里所指产品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的统称)质量,还包括成本质量、交货期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些质量的全部内容就是广义的质量概念,即全面质量。
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服务=全面质量
2. 全部过程的管理
产品的形成是包括企业一系列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市场调查、研究、设计、试制、工艺与工装的设计制造、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检验出厂和销售服务。用户的意见又反馈到企业加以改进,这整个过程可看作是一个循环过程。产品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质量管理必须对这种全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管理。
3. 由全体人员参加的管理
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企业许多环节和工作的综合反映。每个环节的每项工作都要涉及到人。企业的人员,无论是前方的还是后方的,是车间的还是科室的,没有一个人不与产品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每个人都重视产品质量,都从自己的工作中去发现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因素,并加以改进,产品质量就会不断提高。因此,质量管理,人人有责。
四一切
1. 一切为用户着想
产品生产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因此,企业应把用户看作是自己服务的对象,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为了保持产品的信誉,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在为用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的同时,还要及时地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
2. 一切以预防为主
一切以预防为主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事前预防,事前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差错和可能遇到的风险等进行系统的识别、评价,并进行防差错设计,将所有的差错、风险消灭在事前。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事中预防,事中进行持续的监视、测量、反馈和对问题的及时调整,将所有的差错、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永远是成本最低的。好的产品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3. 一切用数据说话
“一切用数据说话”就是用数据和事实来判断事物,而不是凭印象来判断事物。
收集数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了正确地说明问题,必须积累数据,建立数据档案。收集数据以后,必须进行加工,才能在庞杂的原始数据中,把包含规律性的东西提示出来。加工整理数据的第一步就是分层。分层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是画出各种统计图表,例如: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管理图、散布图,统计分析表等。
4. 一切工作按PDCA循环进行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P是计划,D是实施,C是检查,A是处理。任何一个有目的有过程的活动都可按照这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计划,包括方针、目标、活动计划、管理项目等。
第二阶段是实施,即按照计划的要求去干。
第三阶段是检查,检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去干,哪些干对了,哪些没有干对,哪些有效果,哪些没有效果,并找出异常情况的原因。
第四阶段是处理。把成功的经验肯定下来,变成标准。以后就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失败的教训也要加以总结,使它成为标准,防止以后再发生。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反映到下一个循环中去。
研发对分析bug的抵触心理的回应:
【目的】分析根因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改善提升,
【益处】分析根因,就可以知道需要在哪里提升改进,进而可以节约人力、时间,对研发、客户、项目都是有益无害,
做这个事情期间,大家都得放弃被追责的心态,我们只是在解决问题、提升质量~
不是我们做的不够好,是可以做的更好,
不是我们不够优秀,是我们可以更优秀。
问题原因大类 | 问题原因小类 | 改进措施 |
需求 | 需求文档中无 | 补需求,后续BA人员和客户加强沟通。 |
新增需求 | 走变更流程,变更委员会是否同意变更,如果同意则变更,需要的时间多久,跟客户也要争取,不同意则不变更。 | |
研发 | 代码能力不行 | 培训提升,代码review |
自测不够充分 | 研发充分自测,UAT阶段最好测试通过后,再交给客户方 | |
状态流转错误 | 宣贯平台bug流转操作步骤 | |
bug修复后未备注版本号、未说明影响范围 | 1、bug修复后备注版本号 | |
2、bug中说明影响范围 | ||
测试 | 缺少用例 | 测试用例场景设计全面,补充对应用例 |
用例缺观察点 | 补充用例观察点 | |
有用例未执行、有用例已执行未发现问题 | 加强用例执行管理 | |
测试环境已经发现该问题且已经验证通过关闭,但是UAT环境仍然有该问题 | 定位下: 1、代码被改动,引入新问题 2、改好的代码未发布到UAT环境,代码分支管理:定位下代码是否被覆盖 |
|
客户方 | 验证人员状态流转错误 | 宣贯平台bug流转操作步骤 |
操作错误(例如未杀掉进程重新登录) | 验证时正确操作 | |
环境 | 机型差异 | 测试环境补充缺失的机型 |
环境配置差异 | 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尽量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