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靠这一点仪式感过日子

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论述一个传播理论的时候,突然问了一句:仪式感的意义在哪里呢?这个发问突然让我陷入思考。后来老师怎么解释的我已经忘记了,但我自己得出的答案,却让我今天一整天都很快乐。

我是一个很注重生活情趣的人,喜欢鲜花、玩偶、咖啡馆和写满灵感的纸条。五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自己在家听着高山流水,泡一壶陈皮普洱,将散着热气的茶汤倾倒在茶宠上,紫砂的质地由外而内吸收着水分。

那个时候的我,做着这样的行为,显得有些矫揉造作,但那些对大人的模仿确实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的性格。我还记得那时用的茶杯上刻着四个字——上善若水,幼时没什么文化积淀,不懂其中的道理,只是记下了,如今回想起来,才发觉一方茶摊中的奥妙。

长大些,我会很奢侈地将不多的零花钱投入到学校后街的咖啡馆里,只为了新鲜的爵士乐和精致的手冲咖啡。那时有志同道合的三两好友,坐在咖啡馆读书学习,模仿英式下午茶的“高贵”姿态。

到了大学里,学业负担出奇繁重,没有太多时间用在“浪费青春”上,我便将这份事业搁浅了。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不论学习还是特长,都想比别人领先一点。跳舞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C位的位置,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是大部队的领头军。

到现在,我都我会给自己定很多的任务目标,只有每天的计划都完得很好,我才能安心入睡。这样的性格,自然让我变得很累,过于执着于结果甚至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我深谙此中错误,却又困顿其中。

精神上极其务虚,生活中又极其务实。柔软和坚硬就这样混杂在我的世界里,让我的生活节奏在张弛之间,趋于我所谓的“稳定”。

//////////

今天的那堂课,老师的发问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状态。仪式感的意义在哪里,我的仪式感于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美学家张世英说过一句话:“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我在这四个境界里不断观望自己,渴望找到一种平衡与关联。

我有巨大的现实欲望,包括物质、知识、人际、资源;我有道德的追求,或许用于自我满足、自我价值,又或许是从众地追逐普世的追求;我有小我的审美习惯,是美学范围内的仪式感、艺术感,但也只局限于我一个主体。

我,这个个体,我的一系列动作,究竟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

美学认为,美学的基本规则是——无用的,才是美。是的,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美便诞生了。但美往往作用于现实之中。

仪式感这种东西,便是现实生活诞生的艺术。它对实用层面的生活并无可见的意义,但却开花在人精神世界的最深处。它只是让我感到快乐,一段爵士乐、茶汤飘出的香气、花瓣柔软的触感......这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来自于最原始的感官的快乐。

而当我快乐,生活的负重便会变得轻盈起来。通俗的讲,当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工作坐在桌前,看一眼瓶里的鲜花,这一眼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就是一份压力的舒缓。

仪式感给人带来的感觉是——“轻”。

不像《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轻”,书中的“轻”指的是当人突然卸下背负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到没有目标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和漫无目的最终也会将一个人压垮。

而仪式感带来的轻,是让人负重前行时看到路边的花朵、田间的清风、山上的明月,用感官带来的美减轻生活的负重。

黄执中在描述婚礼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你的婚纱,你的鲜花,你的戒指,来宾的作证,它充饱你,告诉你好像都没问题。我们需要靠这一点感觉过日子。

仪式感,是这样一种感觉,饱含安全感,判断,决定,承诺与履行。人嘛,总是感性动物,要靠着这份情绪度过一些时间。

经过爱,见过美,人就能愈发看清生活的本质用美对抗世俗的粗糙。

今天我买了一束鲜花,拿出相机认真拍了照。扶郎花是不畏艰难,桔梗花是矢志不渝的爱,小米果的花语我还没有找到,那就暂且将它叫做陪伴吧。

突然想起那个“今生卖花,来世漂亮”的故事,希望当我老去,也有一样的温柔。你也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需要靠这一点仪式感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