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懒且自负

曾国藩


        趁春节假期在家看了曾国藩全集,如醍醐灌顶,书中的智慧值得被人反复诵读,曾国藩作为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历经三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却能却步步高升,并且是难得一见的没人(很少人)批评的人,就连他的对手石达开也评价他“规划精严,无间可循,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我之前一直觉得不会有人让所有人都满意,直到看到对手、同僚、兄弟、领导们对曾国藩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全面)及曾国藩的作品后才深刻的明白“人与人的差距咋那么大呢”,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曾国藩亲笔写下来的文章,能穿越历史跟他对话、学习。

        整个全集分四本书:《挺经》《冰鉴》《家书》《家训》,目前看了前三本,其实整个全集都是曾国藩为人处事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论,用今天的话说叫鸡汤,不过这是真的能让人强身健体的鸡汤,看的过程中我在想,其实无论鸡汤还是什么,所有的文章和书籍的作用都是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个震动,这个震动或好或坏、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找到好的内容,不断的震动自己,使好的思想对自己产生持续的震动。

        就这本书而言,能让我们学习的方面太多,在这里做一个总结也算是使震动更持续的一种方法,其中对我触动较大的有这么几个部分:

        1、关于立志“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休学不讲为忧也”“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书中此类的话比比皆是,就好像曾国藩在一直提醒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要立志远大,也许普通人跟伟人之间差的永远不是能力,而是志向,看到这里的时候想起《富兰克林自传》里介绍的富兰克林在年轻的时候只是个印刷厂老板,却想着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办图书馆的事,每个人对标的对象不同,则自己的上限及可以达到的境界就不同,当我们还在以公司领导、国民偶像…为对标对象的时候,人家在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并不是说我们的对标对象是低人一等,而是不同的目标带来的方向以及产生的结果一定千差万别。          2、关于自我反思《家书》中几乎每两个章节就能看到一次曾国藩的深刻自我反省,他的自我反省不但频繁,而且深刻,我们往往对别人开刀容易,对自己开刀难。曾国藩却对自己开刀毫不留情,在一封写给他九弟的家书中自我反省到:“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说自己在做翰林时本应该专心于写诗练字,但却喜欢涉猎其他书籍,分散了志向;在六部任职时,又没有尽全力工作;在地方上率领军队,又不能竭尽全力处理军中的事,到老了还一事无成。看到这的时候真想问问国藩兄,到底怎么着才能不算一事无成。《家书》中这种在给弟弟们写的信中不断反思批判自己的段落非常多,也许这不仅是他的自省也是曾国藩教育弟弟们的一种方式吧,这种方式确实能让人容易接受,至少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会想:人家曾国藩都这样深刻反省自己,我们有啥好得瑟的。

        3、关于自谦关于自谦,对曾国藩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个极其自谦但仍然觉得自己傲慢的不得了,恨不得扇两巴掌自己的人。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到“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其实曾国藩是一个特别自谦的人,但他自己一直觉得自己和弟弟们做的都不够,也许关于谦虚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都不为过,因为我们太容易觉得自己了不起了。特别是“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想想我们每天这种事还不够多吗,试问能有几个人不这样,并且很多人很乐意听这些“道人短长,笑人鄙陋”的话。

        4、关于人才及用人其实无论是同僚还是对手都曾国藩的评价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会用人”,关于人才,书中有几大关键点留下深刻印象:

    (1)“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才能可以为世所用,却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才能,这个放到今天依然如此,现如今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焦虑,总是想不断的提升自己,却很少研究这个社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想起《财富自由之路》中李笑来说的关于财富分配的问题,整个社会的财富一定是不均衡地分配给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这帮人往往并不是最辛苦的,也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的才能是社会最需求的。

    (2)“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由勉强磨练而出耳”看到这的时候突然想明白我们经常把“天才”和“人才”给弄混,天底下也许真的有天生的“天才”,但“人才”一定不是天生的,一定是经过社会磨练才一步步形成的。

    (3)“世不患无才,患用材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这两句话又是一个更高阶的段位,对高阶人士来说也许从来就不缺人用,觉得缺人的都是因为自己不会用人、用错人。第三点的两句话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方法论,这些都是家书里写给弟弟们的话,怪不得增家兄弟出类拔萃,老曾这样的人太容易带出更多的人才了。说到教育弟弟,书中有一段写给他弟弟的信中是这样写的“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孝也”这种催人进步的艺术,谁能扛得住啊!

    (4)“盖余自八年再出,并未委员劝捐,以其费神多丽活钱少也”这说的是它从咸丰八年再度出山任职后没找人去干劝捐这个活,因为这个活劳心费神钱还少。这是他写给弟弟的一件短小的信中提到的一句话,不起眼,但发人深省,其实从这能看出曾国藩还是比较极端的,他觉得一件事如果钱少事多的话,那去办这件事的人一定办不好,索性就没干这件事。且不论不做这件事的这个结果,但钱少事多则必做不好也许是个贯穿古今的传统。看到这的时候我在想公司的前策队伍,刚成立前策产品部之初,可谓人才济济,大多都是区域里最有经验的强将,因为那会儿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有愿景,但现在好像已经走在了“钱少事多”的路上,连愿景都没了,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区域前策人员都是区域综合能力3等左右的人员(若最优为1等,最次为5等),长此以往,也许这个职能会逐渐消亡,跟曾国藩说的“未委员劝捐”一个局面。

        整本书绝对是指引我们做人做事的宝典,如果摘取两个词概括以始终铭记在心的话就是:谦虚、勤奋。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懒且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