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3

范公堤竣工时,范仲淹刚好三十六岁,他刚刚结婚生子。这时,他在仕途上迈出了很关键的一步,被任命为大理寺丞。

然而,不幸得很,就在他雄心勃勃地跨出这一步时,一个噩耗传来,他母亲谢氏病逝了。范仲淹不得不回到河南商丘,熬过为期三年的丁忧守制。

守制时,恰好晏殊被贬宣州数月后,迁为南京留守,他正四处招揽各方贤士,并向范仲淹发出了执掌应天书院教席的邀请。

对晏殊的恳请,范仲淹义不容辞地应承了。

范仲淹先确立了新校训:“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达成这一教育目标,他又提出“明体之学”,强调德才兼备、德行并重,由此推动了书院学风从对功名的追求向经世致用转变。

范仲淹是一位严师,对那些不上晚自习、没到就寝时间就提前睡觉的学子,他都要查明原因,“不能对,罚之”;但他更是一位慈师、恩师,他执掌应天书院教务后,很多四处游学的穷书生都慕名而来,投奔范仲淹。

有个游学的孙秀才,一身破衣烂衫,穷得跟乞讨的叫花子差不多。范仲淹看着他实在可怜,在回答了他请教的问题后,又送给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这位穷秀才又来拜访他,范仲淹一如既往,请他吃了饭,又送了他一千文钱。

不过,这次,他问了孙秀才一个问题,问他这样到处游学乞讨,为何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呢?孙秀才满腹的辛酸一下被触动了,哽咽着告诉了范仲淹:他游学是为了多长点见识,乞讨则是为了奉养老母。说到他的要求,其实很低,每天若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他觉得就足够了,他也就不必这样浪迹江湖、游学乞讨了。

范仲淹一边听他诉说,一边留神他悲戚的神情,看样子不像是装的。他把孙秀才挽留下来,给他在府学里找了个月薪三千文的差事,既让孙秀才有钱赡养母亲,又能在府学里安心读书。从此,这位孙秀才一边在书院里当差,一边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

这位孙秀才名叫孙复。十年之后,在泰山开坛讲学,连仁宗皇帝也请他到皇宫讲授《春秋》。

在执掌应天书院教务之后,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辗转于各地宦途,范仲淹都把兴教办学放在首位。从他门下走出来的出将入相者,如富弼、张方平、文彦博、狄青、种世衡、王安石,或拜相,或任枢密使,都跻身于朝廷干臣之列;还有孙复、石介、李觏、张载、胡瑗等大儒和贾黯、彭如砺等状元。

范仲淹不但造就了大量政界与学界的精英,还以应天书院为平台,直接开启了宋学。两年时间里,他把应天府书院推向了巅峰状态,“使天下庠序规由此而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仲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