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安慰剂效应、反安慰剂效应以及自证预言

01安慰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一个自认为生了重病的人,前往医院就医,医院给其开了个药,吃下去病情明显好转了。病人把这归功于医生所开的药方,但事实是,医生开的不过是一些淀粉,根本不能治病,也就是安慰剂。

病人觉得自己好多了,完全就是心理作用。有趣的是,研究人员通过这类“病人”还发现,他们不仅自己觉得病好多了,其他身体的硬指标如血压之类也确实比那好了。

斯坦福大学心理与身体健康实验室的科学家艾丽娅·克拉姆就做了一个研究。对酒店的84名清洁工进行分组实验,他们都是身体状况一般,普遍都有点高血压。克拉姆对一半的人说,打扫卫生每小时要消耗掉200卡路里的热量,这已经到了医学界的锻炼标准。也就是说,你打扫一个小时其实就是在锻炼身体啊。克拉姆对另一半的人则什么都没做。

实验的结果是,那些被告知干活就是锻炼的清洁工,平均体重下降了一半,血压也正正常了。而另一半清洁工则没有变化。

人的积极自我暗示,能够切实的改变身体的状况,使之往好的方向发展。

02反安慰剂效应

而据最新的《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反安慰剂效应”。也就是说,自己实际没什么事,因为觉得有问题,结果身体状况就真的出现了问题了

有人做了一个长期跟踪研究,考察了近6万人的健康状况,和他们20多年来的实际身体健康情况。结果表明,心态比实际的锻炼更重要。哪怕两个人的实际锻炼时间和锻炼水平一样,那些悲观的人,认为自己一直练不好或拒绝承认锻炼好处的人,他们的死亡率要比乐观的人高上许多,这些乐观的人,自以为练得好,但实际锻炼强度比悲观的人低很多。

这就是反安慰剂效应,人的消极自我暗示,也能反映到人的身体状况上,使之往坏的方向发展。

03自证预言

以上两个效应,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统一起来。

自证预言是指:人会不自觉的按预先设定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例如若你自认不是读书的材料,那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来温习,因为你认为读了也不会懂,结果考试一塌糊涂,然后你对自己说:“果然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这个概念放在管理学上就有这样的演绎:有人对你说你跟这个下属合不来,你就会不知不觉的专挑对方缺点来看:他眼细鼻扁头皮多,声大没准废话一箩筐,越看越不顺眼,结果大家因小事而反目,完全不能合作,预言便实现了。相反地,假如你相信下属是能干的,你自然会多给他机会去发挥,他犯错了你会包容,结果他亦不负你所望,成为一个出色能干的人。

也即是说,你认同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思考模式、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往符合该人设的方向去靠,最终得出一个“符合”该人设的结果。于是,你会说,我原先就是这么想的,结果果然是这样吧。

自证预言,只是一种心理上的现象,或说一种工具,用好了能突破自我实现蜕变,用不好只能自我设置重重障碍了。


今天的知识分享到这,喜欢可以点关注分享,如有任何疑惑,六号愿意为你解答。

书中自有黄金屋,六号的黄金屋让你每天都有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2天:安慰剂效应、反安慰剂效应以及自证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