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线上演唱会,在山谷间「最美音乐厅」上演,建筑与音乐的灵魂共振,每一次都让我们感动

上个周末,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场音乐会刷屏了。

9月2日晚8点,被称为“音乐诗人”“清华才子”的知名音乐人李健,带来了首场视频号线上演唱会。


(图源:微博@歌手李健)


现场的音乐厅,仿佛远古巨石降落在可以远眺长城的山谷中,当李健治愈温暖的声音在山谷响起,无数心灵为之感动。


(图源:OPEN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李健举办演唱会的音乐厅,是由OPEN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阿那亚山谷音乐厅


这座建筑刚刚入选了2022年《财富》杂志中国最佳设计榜,也被众多媒体评选为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建筑之一


山谷音乐厅位于河北承德的山谷之中,建筑置身于自然景观中,犹如山间的一块巨石,又犹如一只朝向天空的耳朵,聆听着自然的声音。


巨石的空腔内是表演空间,脚下是舞台,头上是天窗,建筑的层叠结构依附山势形成观众席,营造出一种原始洞穴的氛围。每一处看似随机的开口均考虑到了景观、声学和结构等多方因素,经过了严格的计算。


李健也夸赞了山谷音乐厅,歌声与音乐在其中有自然的回响,这是不同于舞台和录音棚的感受。


(图源:OPEN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感动我们的是李健的音乐,也是山谷音乐厅的建筑。


建筑与音乐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着解不开的联系。



01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建筑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国文学家约翰·歌德曾在手稿中写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则在《和声与节拍的本性》中提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哲学家黑格尔则在《美学》中进一步阐释,认为建筑与音乐都是各种比例关系的和谐。

在东方,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栱与弹拨乐器古筝的琴码很是相似——琴码是支撑琴弦并且把琴弦震动传到面板上的重要部件,斗栱将屋顶的压力传导到柱子上的重要部件。


古筝的琴码(图源:百度百科)
(图源:unsplash)


在西方,教堂中的管风琴拥有成百上千根发声音管和不计其数的音栓,其往往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仿佛生长在建筑之中。


 (图源:pixabay)



雨果在惊叹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之美时,不禁这样评价:简直是石头制造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图源:pixabay)


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也曾说过,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和音乐很相像。


比如中国的故宫,从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中轴线展开,十几个院落纵横交错,几百所殿宇高低错落,有主体、有陪衬、有烘托、有高潮、有收束……俨然一组“巨大的交响乐”。


鸟瞰紫禁城(图源:unsplash)


02

建筑大师如何将音乐引入建筑


当一位建筑师具有深厚的音乐修养,便能在音乐与建筑之间,建立通感的理解。


雅尼斯·泽那基斯(Iannis Xenakis)在勒·柯布西耶的事务所工作了10年,与大师一起完成了很多著名建筑,同时也创作了《多面体》 《穿透》等现代音乐作品,他认为音乐理论与建筑理论是相通的。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菲利浦馆,是荷兰菲利普公司委托柯布西耶设计的场馆,要求其成为一首“电子时代的诗篇”。泽那基斯作为主创之一参与了菲利普馆的设计,他设计并计算了菲利浦馆双曲线屋面的造型和各种数据,这是一座由十二双曲抛物面重叠构成,融合建筑、影像、灯光、音乐的综合艺术作品。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菲利浦馆(图源:维基百科)


泽那基斯在柯布西耶的事务所里的另一个著名作品是拉图雷特修道院,建筑中有节奏韵律感的玻璃窗设计便是出自泽那基斯之手,后来,他还根据这些排列间距不一的竖条窗框创作了一首乐曲。


拉图雷特修道院(图源:Archdaily)


建筑师丹尼尔·李伯斯金自幼学习音乐,音乐促成了他对建筑的全新思考和探索,他说:“没有音乐的建筑,不过是瓦砾堆积的山。”


耗费10年时间完成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李伯斯金实现其“将音乐引入建筑”理论的名作。


建筑表面有着似闪电的锯齿形线条,外墙是倾斜的,覆盖着闪亮的金属材料,窗户的形状像是被鞭子抽过留下的的痕迹,走进建筑内部,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几乎找不到水平和垂直的结构。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李伯斯金说,这座犹太人博物馆的构思源于两条包含着思想和构成关系的线条,一条是笔直的线,但被切割成一截截破碎的片段,另一条是扭曲的不断往前行进的线,这两条不断分离交错的线在相遇时产生的交叉点形成了具有多个空洞的空间。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空洞空间的灵感来源于20世纪作曲家勋伯格唯一一部歌剧《摩西与亚伦》,作曲家在完成了前两幕华丽辉煌的音乐之后,特意在第三幕留白,只写有少量念白且没有谱曲,却超越了任何音符曲调所能表达的境界,这种“空缺”深深地打动了李伯斯金,于是他运用建筑内的曲折通道、沉重色调、“无声”的空洞空间来隐喻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给参观者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建筑和音乐都是由思维而来,都需要结构来构成形体。另外还有时间的因素,时间是空间构成的顺序。音乐和建筑同时涉及了形体、结构、颜色和空间。”


贝聿铭晚年设计了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那一阵,他的助手发现这个七十多岁的老绅士,整天戴着耳机听摇滚乐,琢磨着怎么把生猛反叛的流行音乐转换成空间结构。这座建筑,今天成了全世界摇滚乐迷的圣殿。


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图源:Archdaily)


建筑运用大胆的几何形体构成,两个由塔腰悬挑出的展览空间体现了一种摇滚乐爆炸性的能量。广场层的主入口和门廊被覆盖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玻璃斜顶下。


贝聿铭说:“这些是我试图在这座建筑的设计中灌输的东西——一种强烈的青春活力,反叛精神,无处安放的心。建筑的一部分依附在玻璃篷子上。另一部分——‘翅膀’——是一种不被束缚,想要逃离的冲动。对我而言,这就是对摇滚乐的表达。” 


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图源:Archdaily)


03

音乐与建筑真正发生碰撞的地方


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建筑与音乐真正的发生碰撞,那一定是音乐厅。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法国人,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包赞巴克最擅长设计音乐建筑。


巴黎音乐城项目是包赞巴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音乐城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东部音乐城包括音乐厅、乐器博物馆,排演厅,会议厅,学生宿舍等,西部音乐城主要用于教学。


巴黎音乐城(图源:Archdaily)


东西两翼所有的功能空间形成不透明的独立体块,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声学处理,体块之间通过明亮通透的交通空间相连,阳光通过这些空间渗入到建筑中,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音乐城”,人们穿行于其间,体会不同的节奏,片断,停顿。空间与音乐融为一体,为音乐而存在。


巴黎音乐城(图源:Archdaily)


包赞巴克还设计了位于上海市中心黄金地段“法租界”的上音歌剧院,包赞巴克围绕着场地周围的历史街区做文章,让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在同一时空中对话,呈现出一种小而美、优雅诗意的风格。


 上音歌剧院(图源:Archdaily)

苏州湾大剧院也是包赞巴克的作品。从侧面看,这座建筑像一条船,从正面看,它又像在流动的飘带,唯有从天空俯视,才能看到它的全貌——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环,将音乐包裹在其间。


苏州湾大剧院(图源:Archdaily)
 苏州湾大剧院(图源:Archdaily)

在建筑内部,歌剧院的座席围绕着舞台,像花朵一样向不同方向绽开,一片点缀着星光的“大叶子”悬在正中央,装饰仅仅是附加作用,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够更好地调节整个剧院内部空间的声音流向。

 苏州湾大剧院(图源:Archdaily)

如果将建筑比作音乐,那一定要提到扎哈建筑事务所叶卡捷琳堡市音乐厅的设计,极其大胆前卫,犹如一艘悬浮在空中的飞碟,音乐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声波的形态,基于音乐声共振的特性。玻璃幕墙更加强了建筑内外的视觉联系,凸显了建筑的雄伟壮观,也让花园的绿色景观能够渗透进来。


叶卡捷琳堡市音乐厅项目方案(图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叶卡捷琳堡市音乐厅项目方案(图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由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外形像是一个马鞍,这里曾经是徐汇的调水池,建筑本身坐落在巨大的泉水上,以抵消地下三条地铁线的震动对音乐厅的影响。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图源: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建筑内的大厅通过使用最新技术和敏感材料,实现了完美的听觉平衡,竹编编织的反射板和用北海道柏木制成的舞台地板极具匠心。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图源: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04

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巨大尺度的乐器


建筑的“筑”字,在汉语中最早就是指一种古老的乐器,后来,乐器的“筑“与建筑的”筑”通用。其实,建筑真的可以如同一件巨大尺度的乐器,重新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们产生不同凡响的听觉体验。


如果直接利用建筑结构、建筑外围环境结合声学原理将音乐引入建筑中,那么整个建筑就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乐器。在我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回音壁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使外来音响沿内弧传递,久久回荡。

回音壁(图源:天坛公园官网)

在江南园林中,常会出现“听雨阁”之类的景观建筑,这样的建筑前一般有一泓清水,水中有荷花,建筑前后左右有翠竹芭蕉,当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时,就“演奏”出了优美的乐曲,让整个建筑空间别有韵味。


(图源:unsplash)

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奇在克罗地亚设计的海风琴(Sea Organ),也是一件会演奏的建筑装置,在一组不起眼的白色石阶之下,暗藏着35个大型风琴管,海水拍打或者潮汐涨落时,会在风琴管中自动形成气压变化,进而演奏出音乐。


Sea Organ(图源:http://www.oddmusic.com)


2007年,位于英格兰兰开夏郡的“鸣铃之树”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颁发的国家杰出建筑奖,这是一座由钢管组成的建筑装置,钢管由风驱动,当风通过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管道时,装置就会演奏出不同的和弦。


鸣铃之树(图源:Dezeen)



结语


建筑和音乐,都是人类语言的延伸。它们仿佛是月亮与它在水中倒影,一个是坚实的物质存在,一个是空灵飘渺的精神产物,但建筑和音乐有着同样的美学法则,相似的语义结构。


建筑空间不仅仅是视觉的发现,更能提供奇妙的听觉感受。


如果音乐参与到建筑空间的创造中来,必将给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与自由。



参考资料:

《山谷音乐厅:OPEN建筑事务所在山间放下一块会吟唱的巨石》(公众号:卷宗Wallpaper)

《建筑与音乐》(作者:【日】五十岚太郎 / 菅野裕子,译者:马林,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当音乐凝固成建筑时》(作者:郑川,《建筑设计·理论》2020年10月第17卷)

《如何将音乐元素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或者有哪些比较优秀的例子?》(知乎)

《建筑与音乐的结合,该是世间最美的存在吧!》(公众号:建筑师疯人院,作者:阳崽儿)



好书推荐

《功能三部曲:风格、形式、装饰的功能》

这套“功能三部曲”并没有采用作品的实景照片,而是基于电脑生成的图像,所有图纸也都重新绘制,从而保证了案例的选择不会受到地域、建造年代等方面的限制,充分地展示出了装饰、形式与风格在建筑中所体现的作用。海量的项目案例和理性的分析系统,让这套书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了一种能简单切入与理解建筑的方式。

《贝聿铭建筑十讲》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

《扎哈·哈迪德全集》

记录建筑女爵经典作品

一手资料无保留呈现

多语种全球同步面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健线上演唱会,在山谷间「最美音乐厅」上演,建筑与音乐的灵魂共振,每一次都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