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孟子1.2贤者而后乐此

1.2【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 jí )①,庶民子来。王在灵囿(yòu)②,麀(yōu)鹿攸伏③,麀鹿濯濯(zhuó)④,白鸟鹤鹤⑤。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⑥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hé)⑦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旁边,一边看着园林里的鸿雁和麋鹿,一边问:“贤良的人也好这一口吗?”
孟子答道:“只有成为贤良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这一快乐,不贤之人就算拥有这些,其实也没法真正高兴起来。《诗经》里的《大雅.灵台篇》说:‘开始规划灵台了,规划并且营造它,庶民一起来修建,很快就会落成。文王说了,开始规划了,大家不要着急完工。庶民像给父亲做事一样,纷纷来参与。文王来到叫做灵囿的园林中,母鹿安逸地卧着,它们不但肥润而且身上有光泽,白色的鸟儿羽毛光洁。文王来到叫做灵沼的池塘,满池的鱼儿欢跃。’周文王虽然用了人民的劳力来垒高台,挖池塘,但他们以此为乐。称他的高台为‘灵台’,称他的池塘为‘灵沼’,为他拥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时候的人能与民同乐,所以才能真正感到快乐。《尚书》里的《汤誓》篇记载了人民对夏桀的诅咒:‘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可和你一起死掉。’人民都想和他同归于尽了,就算他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他还能独自享受吗?”
【注】①亟(jí),急,快速,迅速
②囿(yòu),园林
③麀(yōu)鹿,母鹿;攸伏,攸,即所,东汉赵岐注:“安其所而伏,不惊动也”。
④濯濯(zhuó),肥胖有光泽的样子
⑤鹤鹤,《诗经》作翯,羽毛白而有光泽的样子
⑥於(wū)牣(rèn),於,语气词,无意义,牣,满
⑦曷(hé),何时

【解读】1、孟子不亏为帝师之鼻祖,他继承并延伸了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正所谓真正的教育在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并努力使其放大,让其提高自信,找回自尊。正如莫言先生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不是像鲁迅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方法”。
我想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送糖的故事,包括现在的魏书生局长,多多少少都都到孟子的影响吧。而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得到学生们的喜欢、爱戴,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不同方面的人才。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降临人家的天使,他们只不过被环境染黑了身体和翅膀,只要帮他们洗干净,就又会成为纯洁的天使!

2、“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正如樊老师解读的,心中放下、心中无事,才会感受到当下的美好,才会真的快乐!就像正念练习的吃葡萄干冥想的誓言一样,放下一切,此刻只感受嘴中咀嚼葡萄干的滋味,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葡萄干的美味。如果心中有杂念,心不在焉的话,即使再美的风景、再美味的食物都会觉得无味无趣。
这样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享受,都应该心中无杂念,一心一意,全情投入,享受这个过程才是最幸福的。

【成语名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4月2日-孟子1.2贤者而后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