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发生在我们课堂里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你可能会关心的话题。
第一个是,孩子遇到不想做的事情,不但放弃,还大发脾气。
第二个是,怎么鼓励孩子敢于当众表达。
01
在一次我们的思考课上,开了一场主题是“小学生该不该玩游戏”的辩论会。
一位9岁的男孩小溪,抽到“反方”,反方的观点是:小学生不应该玩游戏。
但是小溪平时很喜欢玩游戏,抽到反方让他有点小脾气。在辩论会的准备环节,小溪干脆坐在窗边,不参加。
当时婷婷老师走过去,耐心的了解到事情的经过。说着说着,小溪的心情好了不少。
老师跟他说,辩论会的目的,就是通过辩论让你的观点看起来更有道理,而跟你是不是赞同这个观点没关系。
他好像听懂了,于是开始跟老师聊起了游戏的话题。
老师暗暗观察到,虽然他嘴上说不想参与,但其实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比如他说,“我周末也玩游戏,但是太菜了,老是被打死。”
老师趁机引导他:“那你能不能想到玩游戏对我们的坏处呢?”
这个时候,小溪和老师已经聊的很融洽了。他想了想,说:“玩游戏会影响学习,以前我背完一首古诗了,就去玩游戏,结果玩完游戏了就只记得自己淘汰了多少人、抢了多少空投、赢了几局、输了几局,完全忘记古诗的内容了。”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溪逐渐整理清楚了自己发言的结构和思路。
小溪的辩论会发言稿
02
激动人心的辩论会开始了。
第一轮辩论,孩子们都很紧张。
有两个孩子,甚至把自己的观点说反了。
轮到小溪发言时,看得出,他非常紧张,说一个词,就要停下来大喘一口气,声音大的整个教室都听得到。
好不容易说了一半,小溪实在坚持不下来了,他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跌坐在椅子上,说:“我做不到”。
旁边的同学,想尽办法给他加油鼓励,小溪还是不肯站起来。
婷婷老师走了过去,在他耳朵边悄悄说了一段话,神奇的效果产生了:前后不出半分钟,小溪就站起来,深吸一口气,大声的把自己准备好的辩论词说了出来。
而且,越到后面,小溪说的越淡定从容,声音也越来越宏亮。
当他说完了自己的观点后,全场所有人,包括对方辩手,都激动的给他鼓掌。
而小溪呢?“嗖”的一下钻到桌子底下去了。
当时我担任的是辩论会的评委,我和你一样,也特别好奇婷婷老师到底给小溪说了什么。
为什么其他人百般鼓励都没用,婷婷老师三两句话就把他给点燃了?
后来我专门问了婷婷老师,她告诉我:其实当时她只是告诉小溪:“刚才你准备的很好!你闭上眼睛,用力的深呼吸一下,然后把你刚刚跟我说的内容,一口气说出来就好了。”
03
听完婷婷老师的话,我感触特别深。
面对困难孩子总是逃避,很多父母都为此感到烦恼。
父母想尽了各种方法,包括讲道理、鼓励、甚至奖励和惩罚,都没用。
有的家长甚至用“死猪不怕开水烫”开形容孩子的这种现象。
今天我跟你分享的故事里,我看到两点,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点,在孩子紧张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具体的指导。
接受孩子的状态,告诉孩子这件事确实是很有压力。然后告诉他一个具体的、细微的动作。
比如,婷婷老师给小溪说的,“站起来、把刚才说的再说出来”,这些就是非常具体的动作。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这个方法我也试过,但是也没用。
那我想,问题可能出现在关系上。
孩子对关系是非常敏感的。他能敏感的分别出你的语气是抱怨的,还是鼓励的。
在辩论会之前,通过倾听小溪的苦恼、给他具体的帮助,老师和小溪之间建立了联结,小溪发现,老师很尊重他、信任他、并且能给他具体的引导。
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小溪遇到困难卡壳时,婷婷老师给予的帮助才有用。
因此,我要告诉你的第二点是,和孩子建立好关系,孩子会更愿意听你的话。
04
今天我跟你讲了小溪的成长故事。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可能会期望,孩子遇到挑战,及时告诉父母。
但是,孩子往往会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那就是发脾气。
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孩子可能还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也不懂得用具体的语言来求助。
如果你把孩子的情绪,理解为与你的对抗,那可能会引发你的情绪。
但如果你能看到,孩子的情绪是因为遇到具体的困难,那对你和他,都是特别重要的觉察。
正是因为你的改变,才让孩子得到了一次珍贵的成长机会。
好,今天就聊到这儿,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公众号:初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