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 星期二 晴春来

《影响力》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很多种可以左右人们行为的因素,让你弄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盲目地顺从一些无理的要求。


《影响力》这本书自从1986年问世以来,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先后被翻译成26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了300万册,至今历久弥新,仍然占据着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

书的作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是一位权威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常年专注说服、顺从和谈判领域,拥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也被外界称为“影响力教父。”


股神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在读完《影响力》这本书后,给自己的每个孩子都邮寄了一本。他说“在影响力这一主题上,西奥迪尼博士对我看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科学家。”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影响力》这本书的精华内容,重点讲到三种影响人们日常行为的心理因素。它们分别是互惠原理、承诺一致原理和社会认同原理。


互惠原理是说互相给予好处;承诺一致原理是指大多数人都会遵守自己的承诺,让自己保持言行一致;至于社会认同原理,说的是很多人都会效仿别人的行为,这本质上属于从众心理。

这三种都是大众的普遍心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这些原理,让大家落入思维陷阱,顺从他们的想法。


接下来,我会逐一告诉你:怎样合理地使用这些原理,走出常见的思维误区,做出更符合你内心需求的选择。



第一,互惠原理。


首先,我想问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这些事:

过生日时,朋友送了一份礼物给你,等到对方过生日时,你也会准备一份礼物给他;

同事帮过你,下回等到他遇到了问题,你也会热心帮他一把;

同学结婚时,热情地邀请了你,等到你结婚时,你也会记得邀请对方参加婚宴。


其实,这些礼尚往来就是互惠原理在生活中最好的体现,别人给你一些好处,你也会尽力回报给他。因为拿了别人的好处,你就会产生一种亏欠感,很想为对方做点什么。

这种心理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哪怕是一个陌生人,只要给你一点蝇头小利,你都会更乐意接受他提出的要求。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软”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互惠原理的实验,它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实验分为两次:

第一次,研究人员乔在工作期间请同伴们喝了一罐可乐;

第二次,换了一批人,乔没有请大家喝可乐。工作结束后,乔请求大家帮忙,他告诉大家自己正在卖一款彩票,如果他能卖出足够多的彩票,就能得到一笔奖金。


结果显示,那些喝了可乐的人都表现得更加大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欠了乔一点人情,所以有义务帮助乔,他们买彩票的数量是其他人的两倍。


值得一提的是,乔买一瓶可乐只要花一毛钱,但算下来,那些喝了可乐的人平均都花了五毛钱去买彩票。乔的这笔买卖做得真不错,投资回报率达到了整整五倍。

这也说明了互惠,不一定是等价交换,也可能是以小博大。某些场合下,就会有人故意用一些小恩小惠,来换取你更多的回报。


比如,超市里经常有一些导购邀请大家免费试吃、试用。不少人觉得白吃白喝别人的东西不好,总会在试吃试用后,买上一点东西,哪怕自己本身并不是非常喜欢,但这么做可以弥补内心的亏欠感。


书中提到,印度有一家超市做活动,老板就故意把奶酪放在货柜外面,所有顾客都可以自己切一小块,免费品尝。

结果,当天销量火爆,短短几个小时就卖掉了一千多斤奶酪。这就是互惠原理产生的强大影响力,给人们一点小便宜,他们就会消费得更多。


此外,不少募捐机构也会利用这点,向路人索要捐款。他们会先送给路人一束鲜花、或是钥匙扣、糖果这样便宜的小礼物。如果路人拒绝,他们就会坚持说,“这是送给您的礼物,请一定要收下。”

接着,他们才会请求路人捐款献爱心。这样成功的几率很大,刚刚收下小礼物的路人,通常顶不住压力,就会乖乖地掏钱捐款。


其实,除了刚才说的以小博大的互惠方式,还有一种以退为进的互惠方式。这种互惠方式连一点实际的好处都没给你,纯粹是利用你内心的亏欠感来空手套白狼。


举个例子,你的一个亲戚找你借钱,他一开始想找你借五千,结果你找了个理由拒绝了。他也没生气,就继续和你磨,最后他说,“没有五千没事,借个五百也行呀。”

这时候,亲戚的多番请求在你看来就是一种让步,你会觉得这点钱都不借给对方,也实在说不过去,于是你就答应了。

但事实上,对方一开始就只想和你借五百,最先提出的五千不过是用来让你内疚的幌子罢了。


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这个大要求属于那种别人一听就会拒绝的。等到别人拒绝后,你再接着提一个小要求,而这个小要求才是你真正想要提的。


012.JPG

其实,作者本人就曾经被这种方式套路过。当时,他在街上遇到一个男孩,对方向他兜售马戏团门票,一张五美元,作者马上拒绝了。

接着,男孩又和作者说,如果不想买门票也没关系,不如买两根巧克力棒吧,就两元。这回,作者就爽快地答应了。


这种“先大后小”的互惠方式在销售行业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你想买房子,中介小哥往往会先带你去看一套豪宅,如果你买下来,对方当然很高兴;

但如果你不想买,中介小哥就会接着带你去看价格更合理的房子,这就大大地提高了你购买的概率。


此外,你去商店买衣服,导购通常会先给你推荐一件高价的衣服。等你谢绝后,她才会再为你推荐价格合适的衣服,你买单的几率就大多了,这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弄清楚了互惠原理后,你就能更冷静地对待生活中的那些小便宜、小恩惠。有时候它们就像一个鱼饵,为的就是把你骗上钩来。

你要提高警惕,勇于拒绝那些另有所图的人,他们可都是擅长使用互惠原理的人,你不用因此感到愧疚。当然,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还是有很多人只是单纯地想要帮助你、关怀你,没有考虑那么多利弊得失。


好了,总结一下互惠原理,说的就是当别人给了你一些好处,你也会乐意做出回报。

这个原理被广泛地应用在商场和谈判中,除了注意生活中的礼尚往来,你也可以在一些场合使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帮助自己达成目的。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第二个原理——承诺一致。


受传统文化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言出必行是值得称道的。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形象,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就会像自己承诺得那样去行动。

这就是承诺一致原理,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影响很大,甚至会迫使你去做那些正常情况下,不会去做的事情。


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沙滩上随机选择一个人作为实验对象,然后派助手在距离实验对象两米左右的位置躺下来,悠哉地听着音乐,音乐是由助手自带的收音机播放出来的。

过一会儿,助手就把收音机放在原位,独自到远处散步。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就会伪装成小偷,想把收音机带走。结果在20位实验对象中,只有4位站出来阻止偷窃行为。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助手在离开位置时,请求实验对象帮忙照看收音机,所有实验对象都答应了。这回,在承诺一致原理的推动下,20位实验对象中有19位都主动拦住了小偷,不让对方带走收音机。


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们非常重视言行一致,著名化学家法拉第曾说过,“人们常常认为言行一致比自己做事正确更重要。”言行一致,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定式,很容易让人们机械地保持前后一致。

但这么做,也有好处:它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你只要对一件事拿定了主意,就不用苦苦纠结了。

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大脑中保持一致的信条就会让你自动做出选择,不用再费脑筋思考了。

可是,我们下意识地保持前后一致的行为,也会被有心的商家利用,并借此大赚一笔。在美国,每年圣诞节前夕,各大商场的玩具就卖得特别好,因为家长们都习惯在圣诞节给孩子送一个玩具做礼物。

但是过完了圣诞节,接下去的好几个月,玩具的销量都会低得惊人。因为大家都花光了玩具方面的预算,短期内就不会给孩子再买玩具了。


从玩具厂商的立场来看,他们希望自家的玩具既能在圣诞期间大卖,又能在之后的几个月拥有不错的销量。为此,几家大型玩具厂商想出了一个策略:节前,他们会在电视上做广告,大肆宣传一些特别的玩具。

孩子们看后很心动,就会央求父母买来送给自己当做节日礼物,父母也几乎会一口答应下来。但是,怪事发生了,当父母们兴匆匆地跑去商场时,却发现原本承诺给孩子买的玩具都断货了。

他们只好买下其它价位差不多的玩具,带回家送给孩子。


作者后来发现,这正是商家们精明的地方,他们故意不在商店备足这些广告宣传的玩具,从而造成断货的假象。

等到圣诞节一过,他们又会疯狂地在电视上打广告,孩子们一看到这些广告,就会跑去和父母哭诉:你当初答应我买的这套玩具,怎么没买给我,你不能说话不算数。

于是,这些父母只好乖乖掏钱再买一套玩具送给孩子,为的就是维持在孩子心中言行一致的好形象。


此外,人们还会变着法子,利用承诺一致原理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会从小请求开始,一步步要求对方答应更大的请求。

早在1966年,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就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让助手假扮成义工,跑到一个社区,向业主们提出了一个很荒唐的要求。

他们希望业主能在自家草坪上立一块巨大的公益告示牌,上面写着“小心驾驶,”而这么做,会挡住房子正面的全部视线。结果,只有17%的业主同意这么做。


而在另一个社区,却有76%的业主答应了这个请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个小区的大多数业主都曾经在两周前答应义工,在自家院前挂一块很小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做一位安全的驾驶员。”

因此,这回他们为了维持自己前后一致的好形象,就顺从了研究者提出的荒谬请求。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你在接受别人的一些琐碎请求时也要谨慎一些,因为你一旦同意了,承诺一致原理就会调整你的认知。当对方向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你也更容易乖乖地顺从。


当然,承诺一致原理就像一把双刃剑,一些有心人会利用小小的承诺去操纵你的行为,而你自己也可以积极地利用这个原理,去达成心中的目标。

比如,你一直想要减肥,却迟迟不愿行动。那么,你完全可以公开承诺自己最近要减肥,并把减肥计划发到朋友圈,让朋友们共同督促你多运动,控制好三餐的饮食。

这就能有效地提高你减肥成功的概率。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公开承诺通常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当你和大家做了公开承诺,受内外压力的影响,你就会产生维持这个承诺的动机,让自己显得前后一致,更加靠谱。

而且公开承诺也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你会想通过个人努力去实现目标。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线上课程希望学员们在朋友圈积极打卡,表明自己会坚持学完的原因。


好了,总结一下承诺一致原理,就是说我们一旦做出了某个选择,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让自己言行一致,以便维护好个人形象。但有时候,这种前后保持一致的行为不过是一种思维定式。

如果一些事情一开始就是一种错误,你就不用坚持做完。看清趋势,让自己保持好心情,也同样重要。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第三个原理——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说的是,人们在处理一件事时,往往会根据别人的判断来做决定。因为人们觉得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去做的事,基本上错不了。这种从众的心态虽然给人们带去了安全感,但也会被有心人士利用。


比如,一些教会的募捐人员会在募捐箱里放一些钱,让大家觉得之前已经有不少人捐款了,自己也应该积极点。


另外,电商常常在一些产品页面上标注“销量过万”,或者“累计销量全网第一”,以此激发人们的购买欲。他们没有直接说这款产品的质量非常好,而是告诉你:大家都爱买这款产品。


同时,我们也会在饭店的菜单上,看到某些菜品旁标注着“主厨推荐”,或是“最受顾客欢迎的菜肴”。这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想点这几道菜。

而实际上,它们未必是我们真正想吃的菜品,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饭店希望大家下单的菜品。


销售大师罗伯特说过:“95%的人都喜欢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率先行动。因此,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你提供的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此前大家的行动。”


那么,社会认同原理在什么情况下会起到比较大的影响力呢?一般来说,你会在自己很犹豫、很不确定的时候,特别相信别人的判断,觉得别人的做法都是正确的。

但是在观察别人反应,消除自身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别人也会默默地观察你在做什么,以此作为他们行动的依据。

这就产生了一种“多元无知”现象,遇到事情时,大家都静观其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就有可能造成糟糕的结果。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多年前纽约发生了一场凶杀案,一位20多岁的姑娘凯瑟琳,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人杀害。

她不是被人一刀毙命的,凶杀过程整整持续了35分钟,凯瑟琳也多次大喊救命。结果有38名公寓邻居都看到了这个惨况,却没有一个人去报警。

当年美国的各大媒体都对此发表了很多报道,抨击这些目击者实在是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估计当你听到这里时,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

但很快,两位心理学家就推翻了这种论调,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这起凶杀案之所以没人报警,恰恰是因为目击者太多了。一方面大家都觉得别人会去报警,或者已经报警了,自己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


另一方面,很多非常紧急的事情,看起来其实并不紧急。


比如,一位男子突发心脏病倒在街头,你看到后,却不知道他是喝醉了,还是病发了?你会为他报警吗?

又或者隔壁邻居正在家暴妻子,你只听到了夫妻俩的争执声,玻璃杯摔碎的声音还有女主人的尖叫声。你会敲门帮他们调解,甚至报警吗?或者你会觉得这就是两口子之间的正常吵架?


大部分人遇到了这些不确定的事情,都会留意别人的反应,来做判断。遗憾的是,前面提到的凶杀案的目击者们都太淡定了,无形中就传递了一种信息:既然没人站出来制止,那应该没什么问题,维持现状就好。


两位心理学家由此得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对于那些面对危急情况的人来说,不是在场的人越多就越好,相反,在场的人越少,当事人得到帮助的概率才越大。

其实,旁观者没有伸出援手,是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上前帮忙。


那么,假如你在街边遇到了比较危险的情况,你要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获救的可能性呢?

作者特意强调,你不要对着一群人大喊救命,你应该抓紧时间,趁着自己意识清醒时,从人群中找出一个人,专门向对方求救,消除对方心中的不确定性。

比如,你可以指着一位穿着粉色裙子的姑娘,说道:“那位穿粉色裙子的姑娘,我急需你的帮助,请帮我打120。”


短短一句话,你就消除了所有潜在的不确定性,让那位穿粉色裙子的姑娘成为了你指定的“救助者。”对方会明白她需要立即行动,帮助你脱离险境。

记住,在你需要紧急求助时,你首先必须消除对方的不确定性,尽可能具体、准确地说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是让对方自行判断,那样做,你可能就白白地失去了获救的好机会。


作者特意强调,这条保命大法是书中提到的所有心理学原理中最重要的,也非常希望你能牢牢记住,关键时刻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呢。

 

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影响力》的精华内容。


我们常认为自己言行独立,但实际上我们对事情的思考方式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他人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左右你的判断,而你对此却毫不知情。


最后,我想为你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到的这三大心理学原理。


首先,我们讲到了互惠原理,也就是当别人给了你一点好处,你就会产生亏欠感,也希望为对方做点什么,作为回馈。

不少谈判高手就会利用互惠原理,先给你一些蝇头小利,或是故意先提大要求,再让你答应他们真正希望你答应的小要求,从而达成目的。

其实明白了互惠原理后,你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一些小恩小惠,理智地拒绝那些无理的要求,不用心存愧疚。


其次,我们讲到了承诺一致原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推崇做人要言行一致。因此一旦我们做出了某种承诺,就会用行动维持自己的立场,树立个人做事靠谱的好形象。

大部分时候,言出必行是件好事,但有时如果你没有判断好是非对错,就坚持前后一致,往往会显得顽固不灵。学会判断当下的形势,不用一味地坚持言行一致,你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最后,我们讲到了社会认同原理,也就是说我们会根据别人对一件事情的反应,来做出决定,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尤其是在情况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依赖别人的判断,为了不让自己出笑话,很多人会选择按兵不动,暗暗地观察别人。

这就有可能造成情况危急时,没有人站出来进行援救。因此当你遇到了紧急情况,不要朝着人群大声呼喊,请求帮忙,你应该指定某个人来帮助你,这样得到救助的概率是最大的。


很多我们自以为独立的行为,其实不过是被套路的结果,明白了这些心理学原理后,你能看懂很多思维陷阱,减少自己上当受骗的可能。

当然,你也不用恐惧这些心理学原理,关键时候,恰当地应用它们,你就能更好地说服别人,让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更加顺利。


不过了解和学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行动。我们可以带领您了解,却无法代替您行动。


请将学到的智慧运用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一步一步成长,我们也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十点读书~光阴书房

你可能感兴趣的:(3月17日 星期二 晴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