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6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18、中19、讲11,吉红坚持读书分享打卡第841天。

大脑中最初的内在声音源自父母的话语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作为最早探索语言发展和自我控制之间联系的人之一,他认为孩子学习管理情绪的方式,始于孩子与主要照顾者的关系。

最新研究也进一步推进了他的理论:在交流模式丰富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早地发展出内心语言。

比如:幼时反复告诉孩子,永远不要用暴力来解决冲突,不要在一次失望后放弃。

这些父母反复强调的说法或做法,会逐渐塑造孩子的语言。随着他们长大,这些言行则进一步变成其内心无声的演讲。

而这一影响,甚至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具体如何影响?结合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所提出的自我状态理论,给大家进一步解释。

在他的理论中,将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定义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从主要照顾者学来,并整合到自己人格中的内心感受、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成人自我状态:是个体人格中利用已有资源进行思考、记忆、应用;

儿童自我状态:是个体以其过去(幼时)的方式进行思考、感觉和行为表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一个人自我状态形成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和影响力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会左右孩子早年“人生脚本”的形成。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多以命令的方式进行教养,对孩子有诸多要求与期望,同时较少给予抚慰。

那么,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逐步复制形成的“应该思维”、“完美主义倾向”,就会内化成其人格当中的父母自我状态。

当没有达到自我的要求时,头脑中的“批评者”就会冒出来喋喋不休:

“这次数学才考80分,我可真笨。”

“人家同桌考了满分,我俩差距怎么这么大。”

“爸妈又要伤心了,我太差劲了”

……

当然,早期经历对每个人的影响固然深远,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心对话,完全受到早期经验的操控。

在成长过程中的经验,也就是在成人自我状态下的学习,同样影响巨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