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二十.治国<二>)

图片发自App

                                    题解


        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核心,接续前章,分几个层次:

        先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文武之道。讨论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并认为四者来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则。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达道的智仁勇三达德。这使人想起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从知行关系,论述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个等次,用孔子的话讲明好学、力行、知耻问题,认为知道这些,才知道如何修身,也知道了治人和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一思想来源于孔子。

        其次,接上文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讨论了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九条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这和《大学》修齐治平有一致处。

图片发自App

        再次,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从容容达到中庸。而人道往往不诚,必须经过自反,关键在于“择善而固执”,即紧紧抓住一个“善”字。善当然包括仁义礼智四德。一般人,也就是学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学习时要注意学、问、思、辨、行这些学习环节和原则,学要能够掌握,否则不停止。自己不知的要问别人,没有问明白不停止。当然还要反复问辨,没有明确答案不停止。弄明白了,还要实行,不做到扎扎实实不停止。用比别人百倍的力量去做,即使愚蠢、柔弱,也会明智,也会坚强起来。强调学习必须靠毅力来完成。后来《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学问思辨行,是历史上著名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古今通用。

        总而言之,本章内容丰富而涵盖面广,几乎涉及到《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各个环节,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原文(译文)



图片发自App

        天下之达道五(1),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2),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3)。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图片发自App

      (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五条,用来处理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人共通的大道。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来履行这五条人道。这三种德行的实施效果都是一致的。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经历了到困苦后才知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对于这些道理,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是为了名利去实行,有的人被勉强后才去做,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行善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图片发自App

                                    注释


(1)达道:天下古今共同遵循的道理。

(2)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3)达德:天下古今共同具备的德性。

                                    旁注


                          【朱熹旁注】

        右第二十章。(上面一段是第二十章。)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二十.治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