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交谈》| 三把椅子的使用说明书(3/8)

第三章——一把椅子

       独处可以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创造力


       当下年轻人普遍表现出一种“我分享,故我在”的社交现象,因为我们太过在意在别人眼中我们的形象,不知不觉为了迎合他人的看法,时刻围绕着手机上的网络联系,不断地分享虚假的自我。手机使人逃避悲伤等消极的情绪,有时我们并不是想靠近手机,而是想逃避一个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想法和解决的问题。久而久之,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需求。

       内向的人学会独处,外向的人会更需要体验独处,独处使我们更熟悉自我,听到自己的思绪,只有给自己留出一定的空间,才有可能将他人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懂得倾听,这就是上文所说霍尔布鲁克中学学生缺少的同理心

       不会独处,没有同理心,这是在儿童时期得不到父母足够关注所导致的,父母被手中“闪亮的物件”吸引住了本该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手机、平板占据了“无聊的”亲子时光,甚至为了分散孩子对于父母关注的需要,将电子产品“回传”给了几岁的孩子。也许部分父母会说,屏幕能给孩子带来的体验会比我们能给孩子们的更多,没错,屏幕有各式各样的体验,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但是屏幕不会传授面对面交谈的丰富内涵

       看清事物需要时间,看清自己需要时间,结交朋友需要时间,做好事情需要时间,而现在的孩子没时间。如果说00后还有空闲的童年,那么霍尔布鲁克中学学生就是当下10后群体的缩影。在大多数父母的认知中,孩子们的休息时间等于无聊时段,如果不将无聊填满就是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绞尽脑汁的避免孩子的童年被无聊侵蚀,这些不利于成长的浪费自然而然地被兴趣班、课后补习占据。失去独处时间造成的心理缺憾地孩子只能通过沉浸社交媒体地带“心流”快感进行填补,恰到好处的体验可以让人们学到新东西,产生自我意识,但心流的黑暗面会使进入社交媒体地带的人从来不会只是“坐着”和“专注某一件事”——这恰恰是独处的基础。孩子失去了独处的时间,失去了想象的权利,失去了培养同理心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交谈的能力。可还是那些父母,又开始为孩子不愿意放下手机交谈感到焦虑。

       童年的无聊是一种驱动力,可以激发想象,构筑内在的情感源,可以感知到从无聊中获益是成长之路上的一项大成就。我感谢父母的理解,从小到大没有过多介入我的空闲时间。我不喜欢课外补习,那很难受也很低效,他们也尊重我的想法,没有强硬地要求过什么,所以我的童年充满着“无聊时间”,拥有无数个静坐的下午,进行无数个发呆神游,直到现在,我依旧习惯于脑袋放空、胡思乱想的放松方式,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这确实比无时无刻不在延长屏幕使用时间快乐很多,也比无数个兴趣班来得更有意义。

       独处思考会更容易产生新想法,就像灯泡突然闪亮一样。独处一自的思绪纷涌效果大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效果,我们通过独处构建可靠的自我意识。因为保留隐私的工作环境会带来更大的创作力,但想要进入这种良性循环,首先要克服与手机等电子产品或网络环境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由上文所说的“我分享,故我在”的社交形象引起,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他人的关注或渴望获得他人的消息,只要离开屏幕,我们害怕被遗忘。无法克服分离焦虑障碍则无法做到真正独处,这给现在的管理层面带来新的管理革新问题——年轻人无法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他们总是渴望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想得到他人尤其是领导的鼓励和肯定。

       万物皆空,人皆孤独,孤独是常态。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孤独是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只有经历贫乏的人才会认为独处与孤独一样痛苦,而独处是在处理好的人际关系之上进行的自我对话。重拾交谈就要从重拾独处开始,路易斯·CK说:“独处是自然地做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感到最坦然,没有其他外界的刺激让我们做出反应,我们不必修饰自己去做别人喜欢的样子。独处的人随时可以让自己有个伴,“与自己为伴”。两位一体的对话不会屏蔽身边的世界,而是世界始终在我内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拾交谈》| 三把椅子的使用说明书(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