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同路人——陪伴日记

昨天早上18级的孩子们出去写生。

送走大家,我就感觉空落落的。像小鸡仔儿不在的老母鸡似的(比喻不当,但心情是一样)。

那会儿下那么大,那几个女生会不会着凉肚子疼胃疼的?

有人衣服穿的少,会不会被冻感冒?

人多行远,会不会有人时间观念差,或者个性太突出不紧跟大部队节奏的?

写生的地方肯定条件一般,这些城里过惯的孩子会不会不适应?

左右自我辩论了一番安慰自己:

路上的药我也有备了;

他们行李箱都鼓鼓的,厚衣服应该带够了;

四位带队老师也都是热情有经验的;

班委们也特别尽心尽责,能帮着互相照应;

临走时,每个人都看起来兴致都挺高的;

并且,都是大人了,也出去写过生,都会照顾自己的。

从昨儿下午四点多开始,有个同学反映住宿问题能不能换地方,我暂时放下的心又提起来了:改不了的现状(一方面觉得写生花销贵不想多付,一方面又觉得条件不太好)同学们落差大,负性情绪肯定会不少。

果然,今天早上看到家长群里的留言:住宿条件有点差,特别是上厕所太难,能否协调解决?

这还有点愁人,无意识薅头发中——因为解决不了,只能向领导反馈。

为什么呢?首先,外出考察实践写生,离开舒适圈,基本是不怎么会有舒服可言的,这是常态。但未必每个人都有这个或者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心肝儿,看不得他们吃苦受累,听不得他们说不方便。心都在孩子身上系着,便是各种愿为孩子排忧解难,冲锋陷阵,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我家人也是。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人,面对这些是习以为常的——通铺、洗碗洗衣服都在一个水台、露天厕所(或者叫茅房)、3-5天不洗头等。况且此次写生基地的条件,比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某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好多了,至少吃住无忧。

所以,我理解家长、同学的心和想法,但我很难感同身受或者说赞同。同时,我也不能把我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因为我不是他们。正当头疼怎么回复群消息时,恰好看到群里其它家长的回应:

家长们互相交流,互相支持

一时间顿感宽慰,真好。

晚上刻意去刷同学们的动态,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新奇体验——细嗅蔷薇
发现和记录——返璞归真

我们会担心孩子们能不能适应,吃的好不好,睡得好不好,过得好不好;前思后想,万般思量;恨不得将他们一直翼护在我们羽翼之下。而孩子们终会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与我们进行渐远(不止是空间距离,还包括心理距离)。这不是社会环境所迫,是个体心智成熟的必然。亲情之脉、爱护之心不断,除了嘘寒问暖,还有什么是他们更需要,且可以替我们陪伴他们更久呢?

可能是一些内在的力量。比如,被无条件关注和接纳的爱、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可能是一些能力或者技能。比如,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可能是一些思维认知。比如,不要给自己设限、凡事多争取、心存善意;。。。。。。

有时候,我们过多的担忧反而会变成孩子的负担,不如相信Ta。他们是有能力去应对、去解决、去适应。真的会有意外之喜。

就像我家母上大人,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兄弟姐妹四个过得开心幸福,最好在她眼皮子地下。因为这样她还能多顾及到我们。以至于毕业后这两年,打电话最常提到的就是”你看你姐在我身边,孩子我给他们照顾的到到的;有啥事家里一个电话就到了。你再看看你,一个人飘着,山高皇帝远,我跟你爸就是再有心,也都帮不上,都不如在身边放心。”

虽然我知道在父母身边有诸多好处,知道我妈说的有道理,但我还是想用自己的脚来丈量,去看看世界,哪怕会有很多曲折。所以,自从我妈经常性这样念叨以后,我就不怎么和她说起自己的状态了,一问就是好,各种好,或者过两天就好。因为一说具体的,她就开始各种脑补,各种担心;本来没啥的事,反倒容易被我妈说的人心里怪紧张的。时间久了,她觉得我敷衍不听话,我觉得她管的紧栓的牢,互相都有点出力不讨好。

24小时处于抢险灭火的备战状态,时刻在线排除她孩子身边的一切安全或者不利隐患,似乎是一个妈妈的本能。可能未来我也有类似本能驱动的做法,但我会尽可能克制。因为,现在作为孩子我会有不舒服,并且我能感觉到我妈她老人家也烦。    龙应台先生的感受放在这里比较合适:家长需要的是目送,适当放手和相信;孩子需要的是勇敢往前走,感恩以及适当陪伴父母。

最后,用群里一位家长分享的纪伯伦的诗作为结束。希望我们大家都在自己的路上,走的铿锵有力——莫失己道,莫扰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春同路人——陪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