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仑买房这些事儿》2

大城市买房要小心,小城市买大房子同样也要小心,作者讲,三四五线住房的新增供给越来越多,为这些小地方带来了投资热度,经济区域正在逐渐变得更好,按理说,在这些地方买到核心地段,高端一点的产品,未来升值是有保障的。

作者告诉大家,该怎么判断一个城市的房价还有没有潜力,这就要看城市新房和二手房的比例关系,又叫做新房二手房成交比。是评判房价未来会不会大涨的标准,举个例子北京的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比已经是1:1,也就意味着楼市已经基本饱和,而纽约新房二手房的大概是1:4,也就是说卖出5套房,有4套都是二手房,这时候新房价格就很难上涨了。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人口,人口绝对值在减少,那么房价就缺乏人口支撑,很难上涨,如果一个城市每年有大量的新增人口流入,那么楼市就还有希望。如果站在投资的角度去看房地产,这就变得十分简单了,你不要考虑结婚,和居住的问题,他就是一笔账,只要选择一个城市发展足够快,房子价格够低,房子能够租的出去,就可以去投资。

学区房,前几年学区房都已经妖魔化了,一个10平米的过道,都能卖出大几百万的价格,而且还一房难求。只是因为这个房子能上周边的名校,这就是房价绑架教育的典型代表。很多家长的逻辑就是,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没有好中学也就没有好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所以现在买个学区房上个好小学,比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还露脸。但其实这中间的逻辑根本就不是线性,上了好小学也不一定就能进好中学,所以好小学离好工作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最后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百分之几。

学区房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优质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好学校永远是稀缺的,所以学区房也都必然是贵的离谱的,但是他的边际效用有没有那么大就很那说了。上了重点小学你就能在高考多考100分?恐怕未必,所以学区房更多是家长们花钱买安心,我该做的都做了,以后你学习不好,就不赖我了。所以学区房其实也是家长甩锅的一个主要方式。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是塑造他健全的人格,培养他良好的品行,和主动的持续的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学区房给不了的。

房子涨价,大家会幸福吗?不会,没房的人肯定不幸福,因为收入根本追不上房价,而有房的人其实也不幸福,因为房子升值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除了庆幸买房买的早之外,没有任何实惠。他也不敢卖,因为卖了很可能就再也买不回来了。所以尽管房子价值千八百万,但是日子过的依旧很苦。有人说他们把房卖了租房住,基本就吃喝不愁了,但是他们的思路还是买房的思路,所以永远不会这么考虑问题,绝大部分人被洗脑洗了10几年,现在接受不了租房这个现实,总觉得低人一等。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喜欢租房呢?就是他们穷的时候租怕了,那时候租非常差的房子,或者是合租房,经常被房东驱赶,但其实你只要租高档一点的小区,房东比房客更希望稳定。他巴不得你跟他签一个3-5年的长约。甚至到期后,他还不愿意让你走。所以对于租房来说,越破的房子,房东越不好打交道,越好的房子,房东越友善。甚至有的豪宅,房东巨有钱,根本不在乎那点房租,前段时间有个段子,说有的房东,都忘了手上还有这么一套房子。

之前网易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女性名下有房的比男性的比例还高,其中女性公务员有房的比例达到82%,女性普遍认为房产比存款更有安全感,女性支出方面住房支出排在第一,占总支出的14.75%,在男性的支出份额里,储蓄理财排名第一,接近15%,住房排第二,其他消费男性往往很少。之前结婚一般女方都要求男方家有房,但现在房价实在是太高,所以现在双方结婚的前提,一般都是男方家买房付首付,然后结婚后小两口还贷款。从现在男女对房子的态度来说,女性对于房子更加重视,而且他们在购房的时候,30%的女性,偏爱全款支付。 在租房中男女双方也存在不同,女性租房的时候更偏向合租,而且低端租房比例女性低于男性。在2000元以上的租金范围,女性比例都要更高。所以可见,对于房子这个事上,女性的偏好要明显超过男性。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也正是这些心态,让很多年轻人为房子所困扰,你不看重房子,觉得房子无所谓,但往往架不住你的另一半,看中房子,或者另一半的家里人看中房子。所以也就逐渐被这种事情所裹挟。

从2003年开始,楼市就开始了只涨不跌的神话,中间只出现过局部下跌,和短期下跌,从全国来看还是整体上涨的。作者称中国的楼市调控叫做无规律调控,在最密集的时候,政策密集发布,一个月一次,甚至半个月就一次,在2006年,2010年,2013年和2017年,这是房地产调控的主要四个时段,我们从中间也能总结一些规律,基本3-4年一次,调控两年,松两年,松的那两年就会造成房价的报复性反弹,然后就再次调控,只有这最近的一次调控,比较凶猛,已经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快跟下一次连上了。一开始是国字号政策,比如我们熟悉的国八条,国五条,新国八条,330新政,317新政,后来开始因城施策,各地开始发布政策,比如京八条,沪九条。

全球楼市分为3种类型,美国式,新加坡式的和德国式,美国百分百靠市场,新加坡80%靠政府调控,德国基本一半一半,靠租房调控。中国楼市调控,这么多年来,也压根就没想好,在这三种模式之间来回切换,比如开发商拿地,拿多少地,卖多少钱,政府都要管,初衷是好的,但是结果却跟计划经济一样,越管越乱,开发商没有了积极型,供给跟不上需求,购房者也懵逼了。所以中国楼市就跟中国足球一样,学的东西太多,但没有一项学的深入,最后就是内分泌紊乱。全都乱套了。反而价格越来越高。

作者认为,不应该叫房地产调控,应该叫住宅调控,所谓城市化就是其实就是聚集效应,空间聚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房地产除了住宅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领域和功能,比如开发商如果能够把长租公寓做好,实现资产证券化,给年轻人提供稳定的租赁住房,也是一件好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冯仑买房这些事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