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

  • 读书笔记
    • 机器学习
      • 决策树
        • 基本概念
          • 基于树结构进行决策,即有一个根结点,若干个内部节点和若干个叶节点。
          • 目的是为了产生一一个泛化能力强,即处理未见示例能力强的决策树。
          • 基本流程
            • 输入
              • 训练集D
              • 属性集A
            • 过程:函数TreeGenerate(D,A)
              • 生成节点node
              • if D中样本全部属于同一类别C then
              • 将node标记为C中类叶节点;return
                
              • end if
              • if A = empty set or D中样本在A上的取值相同 then
              • 将node标为叶节点,其类别标记为D中样本数最多的类;return
                
              • end if
              • 从A中选择最优属性a*
              • for a* 中的每一个值a` do
              • 为node生成一个分支;令Dv表示D中在a*上取值为a`的样本子集
                
              • if Dv为空 then
                
              •     将分支结点标记为叶节点,其类别标记为D中样本最多的类;return
                
              • else
                
              •     以TreeGenerate(D,A\{a*})为分支结点
                
              • end if
                
              • end for
            • 输出
              • 以node为根节点的一颗决策数
          • 决策数的生成是一个递归的过程,有三种情况决策树会导致递归返回。
            • 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全属于同一类别,无须划分
            • 当前属性集为空,或是所有样本在所有属性上取值相同,无法划分
            • 当前结点包含的样本集合为空,不能划分。
        • 划分选择
          • 在决策数算法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最优属性。一般而言,随之划分过程的不断进行,我们希望决策树的分支节点所包含的样本尽可能属于同一类别,即结点的纯度(purity)越来越高
          • 信息增益(ID3)
            • 度量样本集合纯度的指标:信息熵
              • 假定当前样本集合D中第k类样本所占的比例为Pk(k = 1,2·······|y|),则D中信息熵Ent(D)为-Pk·log2(Pk)从1到|y|的和。
            • 假设离散属性a有n个取值,如果用属性a对样本D进行划分,那么就会得出n个分支结点,对每个分支结点上取到的样本Dv,计算出每个Dv的信息熵,乘以权重(Dv的样本数与D样本数之商),的和,在用总的信息熵减去其,得出信息增益。
            • 缺点:信息增益准则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属性有所偏好。
          • 增益率(C4.5改善信息增益的缺点)
            • 用信息增益除以固有值IV。令a =Dv的样本数与D样本数之商。IV = a·log2a 对于所有的v之和
            • 但是,增益率准则可能对取值数目较少的属性有所偏好,所以C4.5并不是直接采用选择增益率最大的候选划分属性,而是采用一种启发式,先从候选划分属性中找出信息增益高于平均水平的属性,再从中选择增益率最高的。
          • 基尼指数(CART)
            • 基尼值反映了从数据集中随机抽取两个样本,其类别标记不一致的概率,基尼值越小,样本纯度越高
            • 基尼指数为a乘以基尼值之和
        • 剪枝处理
          • 目的是为了对付过拟合
          • 基本策略
            • 预剪枝(prepruning)
              • 指在决策树生成过程中,对每个结点在划分前先进行估计,若当前结点的划分不能带来决策树泛化性能提升,则停止划分并将当前结点标记为叶结点
              • 优点:不仅降低了过拟合的风险,还显著减少了决策树的训练时间开销和测试时间开销。
              • 缺点:有些分支的当前划分虽不能提高泛化性能、甚至可能导致泛化性能暂时下降,但在其基础上进行的后续划分却有可能导致性能显著提高,会带来欠拟合的风险。
            • 后剪枝(post-prunning)
              • 先从训练集生成一棵完整的决策树,然后自底向下地对非叶节点进行考察,若将该结点对应的子树替换成叶结点能带来决策树泛化性能提升,则将该子树替换成叶结点
              • 优点:欠拟合风险小,泛化性能往往优于预剪枝决策树。
              • 缺点:开销时间大
        • 连续值与缺失值
          • 连续值处理
            • 采用二分法对连续属性离散化
              • 给定样本集D和连续属性a,假定a在D上出现了n个不同的取值,将这些值从小到大排序,记为{a1,a2·······an},基于划分点t可将D分为子集D-和D+,其中D-包含那些在属性a上取值不大于t的样本,而D+则包含哪些在属性a上取值大于t的样本,显然,对相邻的属性取值ai与ai+1来说,t在区间[ai,ai+1)取任意值所产生的划分效果相同。因此,对连续属性a,我们可考察包含n-1个元素的候选划分点集合Ta = {(ai+ai+1)/2|1<=i<=n-1},即把区间[ai,ai+1)的中位点作为候选划分点,然后,我们就可像离散属性值一样考察这些划分点,选取最优的划分点进行样本集合的划分,依旧采用信息增益。取最优解。
            • 与离散属性不同,若当前结点划分属性为连续属性,该属性还可作其后代结点的划分属性。
            • 缺失值处理
              • 面临的问题
                • 如何在属性值缺失的情况下进行划分属性选择
                • 给定划分属性,若样本在该属性上的值缺失,如何对样本进行划分
              • 将缺失值根据权重放入每个属性中。权重剪枝时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决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