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吗?弟子规学习第十课

各位家长朋友和孩子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孔子课堂,我是耿科,上课前,先分享一个防疫小知识,正确洗手需掌握六步洗手法:第一步,双手手心相互搓洗(双手合十搓五下)第二步,双手交叉搓洗手指缝(手心对手背,双手交叉相叠,左右手交换各搓洗五下)第三步,手心对手心搓洗手指缝(手心相对十指交错,搓洗五下)第四步,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搓洗搓五下)第五步: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搓五下第六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各搓五下。

好,进入今天的弟子规学习,今天是第十次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父母命,行勿懒,。今天我们学习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这是《弟子规》针对如何尊敬父母所提出的更为具体的要求,意思就是父母在教育、指导我们时,必须恭恭敬敬的。做错事情时,应当顺从教诲,不可忤逆。有同学会问,那这样我们是不是变得奴性,毫无主见的人呢?我想并不是,这是培养我们的谦卑心和恭敬心。如果一个人凡事都是一意孤行,知错不改,父母、师长的所有教育和教诲都当耳旁风,仅凭一腔热血,做事傲慢,即使小有成就,也是半途而废,铩羽而归。

当然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说,这种说法确实符合尊敬父母的要求,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体系中孝悌文化的应有之义,但是,如果将其直接应用到当下的现实家庭之中却并不恰当。 落实“父母责,须顺承”要体会到父母的用心,父母亲不是将自己作为消气的对象,而是看到孩子出错,爱子心切而责备自己。“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所责备的事都是正确的,就要赶快记住,好好的去落实 、去改过,要顺得明明白白。父母难免也会有偏激的时候,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不甚合理,与伦理道德相违背的,这个时候还是要尊重父母,不可当面顶撞,以免激怒父母,要懂得顺势而为,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弟子规》后面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个“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落实“父母责,须顺承”还要注意的是,无论父母的责备是否正确,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假若父母亲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这个时候更不应与父母作对,会惹得父母更加生气。要懂得权变,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棍子可以受,大杖则赶紧躲避、离开,因为处于怒气之中,可能会无法控制理智,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这个时候,要先避一避,孝子是不会让父母陷于不义的。

据科学研究显示,婴儿自九个月开始就能够区分出高兴、悲伤、生气等不同表情所代表的情绪。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作为父母,不应该强制地要求孩子必须如《弟子规》中所说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那并不符合社会实际,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要孝顺,但不能愚孝;父母要教导,但不应强制。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一定要多与孩子讲道理,少对孩子用暴力,同时还要注意多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影响孩子。至于孩子,则要学会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多听取父母的意见,多尊重父母的想法。这样父母慈爱,孩子孝顺,上慈下孝,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家庭关系。

分享一个小故事: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是出自于《孔子家语》里的一句话,意思是父母小小的责骂捶打,孩子应该承受,但大的棍棒杖罚则应该躲逃。这是面对父母责打时应有的态度。小捶打承受,是对父母的尊敬;大杖罚逃走,同样是出于对父母的爱护。这句话背后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曾子是有名的孝子。有一次,曾子在跟随父亲耕种瓜苗的时候,不小心把瓜苗的根给弄断了。曾子的父亲非常生气,当场拿起木棍,狠狠地打在曾子的背上。曾子默默地趴伏在地上,最后被打得昏迷了过去,好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子苏醒以后,第一时间先问了自己父亲的情况,他担心父亲因为急火攻心杖打他而身体受到损害。在得知父亲没事之后,他立即起身弹琴唱歌,想让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没事,以让他安心。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对他的学生说:“如果曾子前来拜访,你们要拦着他,别让他进来。”

后来,曾子去拜访孔子的时候,他的学生果然将其拦在门外。曾子于是请人去询问孔子不让自己进门的原因。孔子对前来询问的人讲了一个典故,并让他转告给曾子。

孔子说,华夏民族的先祖舜,他的父亲是瞽叟——一个眼盲的人。舜出生后母亲就死了,瞽叟又娶了一位女子,这位女子成了舜的后母。后来,他的后母又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自从象出生后,瞽叟、后母及象都对舜很不好,瞽叟甚至经常拿着棍棒杖责舜。长久下来,如果只是小小的杖责,舜一般都不会躲逃,但假如瞽叟打得非常重,那舜就会逃走,然后等他的父亲消气了以后再回来,一家人还是照常相处。

孔子批评曾子说,面对父亲气头上的愤怒暴打,曾子不逃跑,而是直接承受,那假如曾子最后因此而丧命的话,就会让他的父亲背上不慈不义的骂名,这不是为人子女最大的不孝吗?

那个人将孔子的话转告给了曾子,曾子听后茅塞顿开。此后,曾子也效仿舜的做法,要是父母只是小小的杖打,那曾子就顺从地承受;假如父母非常愤怒,下手忘记了轻重,那曾子就躲藏逃跑。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孔子是反对愚孝的。

“父母责,须顺承”固然有道理,但显然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孔子不认同曾子无论轻重都默默承受父母责难的做法,可见,在孔子的眼中,“孝”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所以,父母的教诲与责罚,儿女要尊重、听从,但也不能墨守成规地愚孝。

曾子曾经这样评说过“孝”的三层境界: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奉养。意思是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侮辱父母,再次是奉养父母。也就是说,奉养父母是“孝”的最低要求,而打心底里尊敬父母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父母的责备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所以即使是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要深深感念父母不厌其烦的教导和成就我们的苦心,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为人子女者,却很少能体会父母这至深至爱之情。犯了错,不但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诲,反而阳奉阴违,甚至起厌烦心说出冒犯父母的话,让父母伤心至极。故孔夫子说:“色难。”侍奉父母,难在永远保持和颜悦色。亲爱的孩子们,今天听完课后,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是否有父母说一句而顶了好多句呢?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做一个孝子,因为自古以来孝子是最有福的人,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父母心生欢喜开始吧!

今天的课就到这,谢谢您的聆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让孩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吗?弟子规学习第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