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我们讨论过,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金融等都可以作为观察历史的维度,一般认为获得客观的、真实的第一手史料为最佳。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观察途径吗?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写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以关键人物为视角,通过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去展现特定的历史时刻,这种对“历史进行特写”的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决定性瞬间”。
什么是“决定性瞬间”?
这是一个摄影术语,指每件事物都有一个最重要的时刻,能展现它的全貌和内涵。《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对历史上14个决定性瞬间进行描述的作品。茨威格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在几百万人里,才涌现这样一个天才。而在天才的一生里,这种高光时刻,也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甚至某一分钟。世界总是在经历了漫长等待以后,才会出现这一‘群星闪耀’的时刻。”
然而,在对历史给予优美、抒情的文学描述里,却引来了历史爱好者对历史可信度的质疑,以及是否能用主观的方式解读客观历史的问题。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需先搞清楚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等有关人性因素,究竟与历史有着怎样的联系?贾行家老师讲:“在古希腊的知识体系划分里,历史不被当作真正的知识。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发生过的事情用不着考虑,而将要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才值得考虑。”在永恒面前,历史事件非常的渺小,仅存在着特定、偶然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把历史作为精神世界的根本,认为史实有“鉴往知来”作用的观点截然不同。
从古希腊人的观点考虑,历史确实不能提供必然性的规律,也无法让人能依据历史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测。但是,人类始终对历史充满着浓厚兴趣,就总体而言,人类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兴趣,远超过探索未知世界。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人类会对历史格外感兴趣?
因为曾经发生的事情,虽然不能对未来提供某种必然性,却在提示着某种可能性。要知道,在缺乏必然性的世界里,可能性就变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从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等人性因素看,可能性就意味着希望,这一点非常关键。只要希望在,人就会主动作出选择和行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从而继续创造有意义的历史。
如果把观察历史的视角拉得更大,历史就不仅呈现出一个社会共同体值得追忆的事情,更能体现出一种精神传统,它们一起确立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们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
你看,人类情感和心理活动等人性因素就这样与客观世界自然产生了联系。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研究历史并不是为了研究客观事物,而是为了研究人的精神发展,也就是人性。希望通过“还原历史真相”去看清历史背后的人性真相,而不是只弄清楚事实原委。历史对未来究竟会产生何种作用,它永远不会直接告知某个事件的准确结果,而是通过研究人的来源、人性的发展,去找到人类的最终目的。至于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只不过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罢了。
贾行家老师认为,“人性就是历史中的“决定性”。从这个角度讲,茨威格通过分析人性来观察和描述历史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它符合历史的本质。但需要注意,对历史人物情感与心理活动的描述,难免会多少参杂作者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
例如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18年12月,一战刚结束。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前往欧洲,试图说服英法等战胜国接受他提出的、认为是公正的、能为世界带来长久和平的“十四条原则”,希望用个人的活跃意志,战胜那些刻板的欧洲规则。当他乘坐的汽车穿过香榭丽舍大街时,受到了巴黎民众热情欢迎。......但由于谈判时他的构想没有及时变成合约,且僵持的时间过长,当时的欧洲局势发生了变化。.....1919年4月3日,63岁的威尔逊在巴黎病倒,精神极度疲惫。4月7日,他试图通过退出谈判这一强硬措施向其他国家施压,但结果失败。.......当威尔逊乘坐的轮船驶离海岸时,他甚至不愿再多看欧洲一眼。事实上,除了威尔逊自己外,其他人是不可能完全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到底是遗憾地盯着欧洲,还是真的懒得再看一眼,旁人无从知晓。而对于主人公细致入微的心理描述,则全凭作者的主观判断,采用文学手法渲染心理。
所以,我们在学习用这种方法叙述历史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以免添加过多的个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