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体会2:落实新要求


每一次课标修订颁布出来,都是新的。每一次都会引发好一阵学习研读的热潮。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不,假期区里就安排集中形式的线下学习。

听过了很多专家有过很多解读。今天上午,又听到了吴正宪老师的解读(一如既往的精神和知性,其实已经听过她之前在网上的解读)。来看看今天她又有什么新的思想吧!

她问:那么,新课标究竟有哪些新呢?要如何才能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吴老师开启了自问自答模式。她说:一直以来的教学,有没有一直不变的追求?有的,那就是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在进行知识掌握和建构的时候,专注核心素养,建立内容与结构都科学的数学框架。真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兴趣、爱好、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帮学生建立知识的承重墙并联通承重墙,建立系统。

吴老师说:教育最终目的是要让人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这是我在听吴老师讲座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在当今这个社会环境如此内卷的时代,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并不那么痛苦的,是在从中能找到好的生命体验的,这委实不那么不容易。因为学习本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允许不学习也能有好的生活,我想会有大多数人选择不学习。哈哈!比如我就会。在苦中去寻找学习的意义,感受到乐趣和幸福,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去探索去实践。

学习最终形成的是核心素养和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是会迁移,会触类旁通,或者在遇到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试着用旧有的数学知识想办法来解决新问题。那么我想,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绝不会天生就有,要让学生形成这个能力,一个有智慧、懂教育、懂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师或许能引领孩子们做到。它的前提是首先要有意识,其次是有教育智慧,二者缺一不可。

比如,最近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做作业时,遇到52×8,他问我怎么做。二年级学过了表内乘法,直接教方法给他,显然不足以培养孩子能力。于是,我说,我启发一下你吧,具体怎么计算。你需要自己去想。他没想到我会这么说,咕哝着:“我没学过啊!你跟我讲一下嘛!”我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直接告知结论。再不济,我也要拐弯抹角地做一番功夫。我只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个:这个算式可以看成“几个几的和”?第二个:你能不能把它拆分成两部分?

他想了想,说:可以当成52个8,也可以是8个52。

我:好,比如52个8,写成加法的话,是很长一串的,不太好计算它们的和。你能不能用之前学过估一估的方法,估一下52个8大概就是几个8?

诶!他一下子就说出了“可以估成50个8”。

我说“如果你当成50个8,是算少了还是多了?”

他说:“算少了2个8”。

“对的,你可以看成50个8和几个8的和呢?”

“50个8和2个8”!

“那么现在你会算52乘8了吗?”

“会啦会啦!”他显得很开心。

我问: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把不会算的52×8给算出来了?

他说:我们用了估算的方法。

“嗯嗯,我们还用了拆分的方法。以后有类似困难都可以这么来解决哦!”最后这个反思很重要,因为它是在教学生学会学习。

吴老师还讲到,为什么新课标要把数学的四大领域整合成最后这七个主题?比如在数的计算和认识中,加减乘除计算中到底要抽出什么本质的东西来学习和建构,形成结构化系统?

这个内容,我在帮助孩子预习中有比较切实的实践,具体见前一篇预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数的内容。

吴老师以“数的运算”这个章节系统化为例来阐述。

听北京一位老师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录像课。(略)

我很喜欢她讲到的“几何直观要走向逻辑推理,要让学生讲道理”。关于“讲理”,我有深切的体会,下一次来说说。

一上午的讲座容量很大,授课视频播放了几个,都围绕了一个观点:做心中有人的教育!

下午学习又开始了,就此打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课标学习体会2:落实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