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第二十七课 认知行为疗法(四)复习

2021年12月23日  中原焦点团队  中27  庞爱国  第357天分享  本周第2次约练  总约练第305次  咨189、观80、来3、朋4、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总分享第359次

筑基第二十七课 认知行为疗法(四)复习

8.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达到自己帮助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己修自己,能够自我接受,达到心理健康,能够很好的与自己相处。我们常说,一切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有关系就没关系,这个关系不单单是指与周围他人的关系,首要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怎么样,你跟你自己相处的还好吗?你能在更多时候保持平衡吗?虽然我们认识到自己有问题,但是仍然会认为那都是他们的错,都是他们老指责我,都是他们老绝对化要求我,整天说我这不行那不行,所以我才不平和。确实有他们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认知,进而改变他们,而不要停留在内耗上。如果你做不到,解决不了,那就该忙啥忙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内耗,我们的状态也会更好,身体也会更好,心理状态也会更好,事业发展也会更好,幸福感会增强,这个时候我们整个人的容器就会变大。如果你状态很差,身体很差,心情也很差,过得也不如意,那你的容器会变很小,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你就会勃然大怒,各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出来。所以当我们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那就做些自己能做的事,这也是系统观,白的多了,黑的就会变少,自身拥有的东西多了,自身的容器就会越大,我们的接纳度就会越高,以前接纳不了的,慢慢我们都能接纳了。因为我们拥有的多了,整个人就不一样了,慢慢的我们就变得越来越宽容。

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这些都是理论层面上的目标。要想更好的达到,只有不断的听说读写,持续的浸泡,尝试,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长很多了。来访者说,他去医院治疗的真实目的是想死,其实是他在家里无法掌控,去医院是想求救。焦点解决认为,想死并不一定是想结束生命,他只是想结束那个糟糕的,很难去改变的现状。如果他的糟糕的现状改变了,或者难受的情绪缓解了,他就希望很好的活下去。我们要在两个方面做工作,一方面,如果他重度抑郁了,就要通过药物进行调理,当他不那么痛苦的时候,想死的心也会减少。另外一方面,给他探讨能够做点什么,可以改善他的现状,当他的糟糕的现状变化了,他想死的心就会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他想死并非一定是想结束生命,他只是想结束那个糟糕的、无法掌控的现状而已。

不完美目标,合理情绪疗法的不完美目标是消除他的症状,减少不合理的信念。完美目标,不但要消除症状,还要尽可能减少以后出现的可能性。相当于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不完美目标就是解决当下的问题,当他的不合理信念改变了,这件事就解决了。

完美目标,就是以后也不出现这样的不合理信念。在实际中,只解决他当下的问题,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不排斥不完美目标、具体目标,没有近期的、具体的、不完美的目标,就不可能有远期的、完美的大目标,它们之间是不矛盾的。通过实现不完美目标,逐步实现完美的目标,通过一点一点的累积,一点点的改变、调整,最终达到终极目标。焦点解决也是如此,它非常重视一小步的行动,非常看重具体怎么做。

9.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辩论者,咨询师非常的主动,跟来访者进行真刀真枪的辩论。有的老师比较适合于这个疗法,我不是太适合的,所以就选择了焦点。每个咨询师选择某个学派,都是因为这个学派跟自己比较契合,感觉学这个学派比较舒服,对这个学派比较认同。当然不是说不认同的学派就不好,就像找对象一样,你不喜欢的女孩,不代表这个女孩不优秀,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找到合适自己的,过日子比较幸福,学心理学也是如此。

合理情绪疗法,首先是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到ABC,商定目标,解说理论。然后进入领悟阶段,用具体化去澄清,探讨来访者的例外,用系统观来扰动,想一想周围的人可能会怎么看。对孩子不上学这个事,自己非常的焦虑,爸爸怎么不这样焦虑呢?如果他说的也有道理的话,是什么让他那么认为呢?从更多的视角来看,当知觉被扩大了的时候,认知就会发生变化。认知改变了,情绪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辩论技术可以改变认知,但是不用辩论技术也能改变认知。像焦点解决里训练的“是应该还是难得”,以及“重新建构”,这些都能很好的改变认知,从而改变情绪与行为。我们曾经对李萍的故事进行过重新建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孩子太糟糕了,导致我们的情绪也很差。重新建构完之后,认知发生了变化,视角发生了变化,再看李萍的故事,感受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慢慢的陪他聊,聊出他的例外,对他进行重新建构,然后去澄清,确认他的知觉,确认他最想要的是啥,他的初心,循环提问,看他周围的人怎么看,怎么想,通过外化让他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他的问题,这些都会改变他的认知。

焦点解决非常看重行动,与来访者探讨当下能做些什么,接下来一小步的行动是什么,行动的过程中,他的认知就会有变化。焦点的理念是,顿悟不一定会带来行动,但行动往往会带来顿悟。顿悟就是认知的改变,在行动的过程中,他做着,感受着,觉察着,可能突然就顿悟了。

修通,不同的学派使用的修通技术是不一样的,大多是行为疗法的技术。合理情绪疗法通过与来访者进行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等,使来访者能够修通。

再教育阶段,就是持续的觉察,巩固,记日记,自我思考。我们写分享,做反思,其实就相当于再教育,写着思考着,不知不觉我们的认知就变化了。

11.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贝克为主。第一步,建立咨询关系。无论任何学派,第一步都是建立咨询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效果,就没有咨询,任何学派都是如此。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需要对来访者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排在第一的是尊重。焦点解决是一个以终为始,关注例外,关注优势资源,落实尊重与希望的学派,最核心最看重的就是尊重。尊重最重要的就是确认当事人的知觉,而不是认为我们应该咋帮来访者,一切都在尊重的基础上,确认知觉的过程就是尊重。

第二步,确定咨询目标。认知疗法的咨询目标,就是找到他哪个地方的认知有问题,然后再改变这个认知。错误的认知可能是表层的错误观念,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表层就认为就是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努力,所以我很生气,就是表层的一些结论。也可能来访者存在核心的错误观念,核心错误观念,往往都是评价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我概念有关。自我概念,不但认知疗法非常看重,人本主义的求助者中心疗法更为看重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整体的看法和评价,核心错误观念就是在自己的深层次里有一个糟糕的自我概念。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她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自己当妈妈的能力不太强。再进一步,他可能认为他就是一个失败的人,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干啥都不行,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这就到深层了,这个自我评价就是一个核心错误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很容易有这样的核心错误观念,一般情况下自己还意识不到,即便做咨询的时候,聊到这个深层次的核心错误观念,也会稍纵即逝,直到某一天他突然意识到,他怎么老是对自己有这个评价呢?

12.抑郁症患者往往都有这种核心错误观念,认知疗法可以用纠正核心错误观念的方法治疗抑郁症。当然各种疗法都是工具,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的修炼,助人者自身的完善程度。治疗抑郁症需要了解症状学,并非学了认知疗法就能治愈抑郁症。况且抑郁症到一定程度,应以药物为主,并非说纠正了核心错误观念就能治愈,咨询师自身没有很好的完善,基本功不到位,该服药时没有服药,这肯定是不行的。

抑郁症评定三三原则,在症状表现上有三低,“情绪低落,意志减退,乐趣丧失”,最重要的就是情绪低落,这抑郁症的特点。自我评价上有三无,“无用、无助、无望”,这是是错误的观念,无用,认为自己是个非常无用的人,完全无用,没有任何的用处。无助,没有人能帮助自己,所有人都帮不了自己,无望,整个人生是绝望的,没有任何希望的。因为自我评价“无用无助无望”,就会给他带来三自,“自责自罪自杀”。

纠正核心错误观念之后,接着是改变认知,然后是巩固,类似于合理情绪疗法的再教育。几乎所有的咨询都需要时间,需要不断的浸泡,反复的打磨,才能带来持久的变化。改变与成长是一个陪伴加等待的过程,改变快的往往容易反弹,看着好像改变的很好,过一段时间容易反复。

13.建立咨询关系,咨询师是诊断者和教育者,求助者是主动学习者。也就是说咨询师是处于一个专家的位置,咨询师非常敏锐的注意到来访者的不良认知是什么,很精准的做出判断,然后跟当事人通过就事论事,了解具体情况,让他意识到他的认知是不太恰当的,或者让他意识到他以为的认知与现实是不太一样的。认知疗法的咨询师处在一个非常主动的位置,其实求助者也是比较主动的,只不过是主动学习。很多来访者还是比较喜欢认知疗法的,希望咨询师能给他建议,布置家庭作业,能像大夫一样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第二步确定咨询目标,认知疗法的咨询目标是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发现并纠正他的错误观念以及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让他明白他的问题是他自己的不良认知造成的,而不是别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直接讲道理,告诉来访者这都是他的认知引起的,因为他接受不了,他会想,凭什么是我的认知造成的呢?

第三步是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在认知疗法里,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让他意识到,原来不是他认为的那样。提问,就是不在理论层面跟他纠缠,而是就事论事,探讨具体的事情,让他有这方面的意识。例如,有个妈妈认为孩子出现现在的状况,都是因为自己没有管好,没有及时的教育,她因此很内疚。这是一个错误观念,我们就要问她,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她管呢?她可能会说,那也不是。就是你要就这个具体的事,给她做提问,让她知道不是所有的事孩子都没有做好,有些事她没有管,孩子做的还不错。通过自我审查,让她意识到很多的事情,她并没有做什么,孩子做的反而很好。通过具体的提问,问她关于这个事她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她就会意识到,并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她管,管的多了反而也不是太好,她的认知就会发生了变化。有时候,在某些具体的事上,她可能当前就局限在某一些点了,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让她能看到更多的面向,相当于用具体化去澄清。

孩子起床慢,叫他起床,他不回应,总给孩子有争吵。这个时候家长的认知就是,都怪孩子起床慢,叫他他没反应,所以才有这一系列的争吵,导致自己很生气。这时我们可以问家长,每次孩子都是起床很慢吗?她可能会说,有一次起床挺快的。接着问他,你怎么看那一次起床挺快的呀?这样他就意识到并不像他认为的那样,每次都是如此。再通过用具体化去澄清,他会进一步意识到,并不是孩子就愿意起床那么慢,这样他的认识就发生了变化。提问和自我审查,就是通过了解来访者的相关情况,让他对这个事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让他的认知发生变化。焦点解决也是如此,来访者在某个地方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就跟他详细聊这件事,寻找例外,让他看到更多的面向,确认他的知觉,然后扩大知觉,他就不再单纯的认为就是他以为的那样,他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第二十七课 认知行为疗法(四)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