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0

         

            《 中药不良作用及临床相制大法》书稿连载之一

 

 

 

                                           

                                                 前言 


本书主要讲解中药不良作用,及临床相制之法。

说起中药的不良作用,一般都会以为只是中药对人体脏腑与其它机体组织产生的损害及对功能的妨碍。

因此,历代所出之中药学书籍虽多,但大都只是系统性地阐述了中药药性中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性能特点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也论及了一部分关于中药成分、毒性等方面的问题。但却从来没有出现一部系统性的从中药药性的各个方面,去论述中药不良作用的专著,这对于中医学界而言,是一个不小的空白。

余不惴浅陋,管窥蠡测,经十年之努力,根据数十年运用中药的临床经验和心得,纳百家之精华,编纂出这部专门讲解中药不良作用及临床相制之法的拙作,供同行朋友们参考,并期填补空白于万一。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谬误之处,敬请不吝斧正。

 

                                         上篇  

 

 

                                中药不良作用典例详解



                                       中药不良作用定义


在临床上,“治疗A病的药,加重了B病;治疗B病的药,加重了A病”,与“主治A病的药加重了A病,主治B病的药加重了B病”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比较严重。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不是辩证错了,也不是治法错了,而是主治A病的药物,对B病产生了反作用,和药物毒性损害脏腑,妨碍脏腑功能,或功效伤了正气等,导致“主治A病的药加重了A病,主治B病的药加重了B病”的。

中药的这种损害人体和加重病证的作用,称之为不良作用。

说起中药的不良作用,传统医学将其主要定义为中药之毒性反应,即中药对人体脏腑与其它机体组织产生的损害及对功能的妨碍,而忽略了它加重病证的负面作用,忽略了它的多面性,这是需要加以修正的。

所以,本书关于中药不良作用的定义,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上所指中药对人体脏腑与其它机体组织产生的损害及对功能的妨碍,而且还包括了中药化学成分的非营养性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妨碍,与毒性、非营养性对主治证与非主治证产生的反作用,和中药性味、功效的负面作用,是临床意义的不良作用,是治病选药所必须考虑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先说说中药的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非营养性的不良作用。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中药毒性的不良作用。在所有的中药中,除了药食两用和接近食物级的药物外,都是有毒的,只是各自毒性大小不同罢了。毒性进入人体后,主要损害肝、肾、心等。轻则损害脏腑功能,重则产生器质性损害,同时出现伤气、伤血、伤正气,加重病证等现象。不过,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中药毕竟是可以治病救人的。一般来说,它们的毒性都不太大,即使毒性大,也都严格地控制在中毒剂量之下使用。因此,中药正常运用所产生的对人体的损害,皆在或皆应在人体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与中毒损害是两个概念。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中药化学成分的非营养性的不良作用。对人体而言,大多数中药都不含或绝少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没有可食性。当它们进入人体后,便会妨碍脏腑功能,加重脏腑原有的病证。

例如,赭石主含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非人体营养物质,进入体内后,首先便妨碍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然后加重胃肠的原有病证。

接下来说说中药性味、功效的负面作用。

什么是中药性味、功效的负面作用呢?

世界万事万物,皆具有双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中药药性不例外,中药药性中的性味、功效也不例外。一方面它能主治某些病证;另一方面,它会损害人体、加重其它某些兼证或非主治证(在实际临床上,单纯只患一种病证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是不可思议的,往往一种病证的出现,皆伴随着多种病证的产生)——治疗病证的,为正面作用;损害人体、加重病证的,即为负面作用、反作用,也就是不良作用。

性味、功效的不良作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某些性味功效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耗损人体组织的物质与能量,从而加重其它病证。譬如,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功效,而发汗会耗损阴阳二气,加重阴虚证、阳虚证;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功效,水湿去时却必会伤津,加重津亏证。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非良性的作用机制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功效“攻邪除邪”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将人体脏腑某种功能非常化,以达到除邪和平衡机体的治疗目的,为非良性作用机制。这种作用机制具有悖逆人体生理自然规律,妨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损伤脏腑与全身之气的不良作用,乃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例如,石膏具有清热泻火功效,它会造成人体机体组织非正常、非自然的散热加快。虽可达到除热邪平衡机体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悖逆了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妨碍了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相似。

此外,还说说关于每一味中药不良作用强弱及不良作用有、无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的不良作用产生于中药的性味、功效、毒性、非良性作用机制、成分非营养性。因此,药性强弱和毒性、非营养性强弱的量级,和药性强弱和毒性、非营养性的有无,决定中药不良作用的强弱,与不良作用的有无。

例如,麻黄毒性略大,药性猛烈,它的不良作用就较大;紫苏毒性极小,药性平和,它的不良作用便极轻微;谷芽属食物级药物,无毒,平性,作用机制良性,功效没有负面作用。因此,谷芽没有不良作用。

在临床上,欲运用好中药,必须首先认识和掌握每一味中药的不良作用,然后才能拿出对策,以去其害而用其利,使之发挥出最好的疗效。

如何认识、掌握每一味中药的不良作用呢?

中药总体数量虽然庞大,但其性味、功效、毒性、作用机制、非营养性及药性强弱、毒性强弱、非营养性强弱等类别和量级却十分有限,仅约数十种。如下:

性味:温性、寒性、热性、凉性、平性;苦、辛、甘、酸、咸。

功效:辛温发汗解表、辛凉解表、和解表里、祛风除湿、温经通络、退疸除黄、养肝明目、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化湿、渗湿、温中燥湿、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宣毒透疹、清热凉血、清虚热、滋阴降火、消食化积、健脾开胃、催吐、泻下通便、润肠通便、泻下逐水、止咳平喘、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温阳化饮、温里散寒、回阳救逆、行气、重镇降逆、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止痢、止泻、补气、益气固表、益气摄血、升清阳、升提中气、补血、补阴、生津止渴、润燥生津、敛阴固表、助阳、补阳、收敛止汗、固崩止带、涩精缩尿、涩肠止泻、平肝熄风、平肝潜阳、安心神、开窍醒神、驱虫杀虫……

毒性强弱:毒性极大、毒性较大、毒性稍大、毒性较小、毒性极小、毒性极微。

所含成分非营养性强弱:含非营养成分较多、含有一定的非营养成分、仅含微量非营养成分。

药物作用机制:良性作用机制、非良性作用机制。

药性强弱:药性峻猛、猛烈、较强、稍强、平和、平缓、薄弱。

当然,不同的中药,因其药性类别和量级的组合各不相同或不尽相同,其产生的不良作用也不同或不尽相同,都有其它药物不可替代的特点。

下面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药为典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及临床医案,详细诠释和实证各种类别与量级的性味、功效、毒性、非良性作用机制、非营养性等所产生的不良作用,揭示其普遍规律及应对之策,冀助力读者利用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以结合每一味中药的药性特点,去认识、掌握每一味中药的不良作用,在临床中采用正确的规避与制约的应对之策,让药物最大化地发挥出它的疗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