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食记 腊八粥

旧历年最后的一个月是腊月。腊通假“猎”,这个月里,野兽储存了大量的脂肪准备过冬。而秋收结束,农闲期间的农民也化身猎人开始捕猎,制作腌肉,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庙堂之上,朝廷祭祀天地与祖先,酬答有功,慰问孤寡。腊月是顺天应人时节的尾声。宁静祥和,丰饶富足。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以来,不断与中国儒家社会的信仰习俗互相融合,并成为中国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时间里,佛教的宗教意义被世俗所吸收,出世的意味变淡,入世的意味变浓。中国人巧妙地将敬佛与孝亲结合在一起,成为僧俗共同的节日。腊八节就是如此。

传说昔年佛祖释迦摩尼未得道之前,遍访名师,却始终不得涅槃解脱大道。佛祖于是发下宏愿,在菩提树下坐生死禅,一连七日七夜,不饮不食,渐入禅定。到了第八日,冥思中的佛祖自禅定中归来,抬头见天空启明星升起,一时福至心灵,就此悟得大道终成正果。悟道之后的佛祖身心俱疲,有路过的牧羊女以牛乳杂和麦豆煮成粥,让佛祖恢复了体力。从此以后每年的佛祖证道日,佛教徒便用米粮豆麦煮粥供佛,以此纪念。这一天被认为正是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无论是藏传佛教的雍和宫,还是汉传佛教的各寺庙,都在这一天煮腊八粥,先供佛祖后施粥十方施主,以示与佛结缘。只是与最初传统不同,由于汉人普遍没有饮用牛乳的习惯,中土佛教最严苛的戒律连“蛋奶”都在戒除之列,所以腊八粥是没有牛乳是纯素,只是杂粮豆麦干果煮粥。

最初的腊八粥只是个宗教节日,如何与中国人的孝道挂钩,从而取得全民,包括不信佛的人的认可呢?当然有聪明的人,再次把佛教目连尊者的故事重新演绎了一次:说是目连尊者的母亲品行不好,被抓进牢里。目连尊者每次送饭进去都被牢头克扣。于是目连尊者故意将豆麦煮成糊糊,加入红糖,黑乎乎黏糊糊,牢头觉得龌龊肮脏看不上,他母亲才吃到儿子送的饭。这故事就和传统孝道挂上钩了,简直就是盂兰盆会的人间版本。印度的目连尊者再次化身中国孝子,为中国人又贡献一个节日。

煮腊八粥其实不难,前一天晚上就要把豆子米粮先泡好,天没亮就要开始煮,到了天亮粥煮好,放入易熟的干果做点缀。大家就开始稀里呼噜喝粥了。

清宫旧俗,御膳房每年煮好的腊八粥,先供祖先,次呈皇上。照例分赏重要的大臣。这是无上荣耀,同时也是肥缺。送粥的太监和苏拉照例能得到大臣的一笔打赏。随粥赏赐的,如果还有御笔的“福”字,那就更是只有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才能得的恩赏。

清宫里和官宦世家,用来盛腊八粥的也是青花瓷罐。康雍乾三代瓷器里,雍正瓷器向来以清雅脱俗著称。有人偶然发现雍正朝烧制的盛腊八粥的青花罐,如果用来养牡丹花,比寻常罐子花期要多一个月。也不知是真是假。雍正瓷罐如今已是天价,供起来都来不及,谁又敢用来养花?

旧时商家最是守信。往来帐务结算都有一定的时节:端午节,腊八节,分别是半年,一年的结算期。到了结算期,讨账的就坐在堂屋,那是一定要付钱的。俗话说“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到了腊月初八,年底往来商家催款的信就到了,到了“摆关东糖祭灶爷”的祭灶日(祭灶日,军三民四妓五,军户腊月廿三,民户腊月廿四,妓户腊月廿五,但实际没人廿五日祭灶),欠钱是一定要付清的。要不然,固然在正月初五开市前是不会有人来讨债的。但这个人在本城就再也没有信用,从此到哪里都赊不了帐了,谁都不会和你来往。

我的家乡腊八节似乎主要是寺庙的活动。俗家人不怎么过腊八节。反而在正月廿九,要熬拗九粥,过“拗九节”。虽然材料工序一样,糯米,大米,花生,红枣,荸荠,赤豆,芡实,薏米,红糖,大锅熬煮。但是意义却不同:九是极数,亢龙有悔。所以家里有人岁数为九或为九的倍数的,要喝此粥以趋吉避凶(本地话曰拗)。有女儿的人家,出嫁的女儿当日要拎拗九粥,鸭蛋,线面,猪脚回娘家孝敬父母。所以拗九节也是孝亲节,意义重大,与腊八节殊途同归,再次重申了孝道的美德。

中国人就是这样,喝粥就喝粥,粥都一样,硬是要喝出不同说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社会,万事万物都逃不过一个“礼”字。而家国一体,生生不息,直至地老天荒。克己复礼,亲亲尊尊,天下大同,六合一统,就算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佛祖,到了此地也要想办法和中国人的价值观达成一致意见。想到如此,顿觉国人之固执的可爱,不禁莞尔。

喝了腊八粥,又要准备过年了。

腊八粥是要煮的,寒冷冬天热乎乎的甜粥,就算没有那么多的意义,也是美好的不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岁食记 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