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兰草学校

红色兰草-记忆中的兰草学校
原创 杨莉 红色兰草 2017-12-18

记忆中的兰草学校

杨 莉

  兰草因兰草花而得名,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那时没有幼儿园,到了6岁便去街上的兰草小学上学。

  当时学校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外墙都粉刷成透亮的雪白色,纵横两排,而交叉口山墙头的那间教室便是我们的学前班教室,记忆当中的教室光线黑暗,白天都还要开灯,如遇到停电情况,我们就从家带煤油灯到校,教室的桌椅板凳表面坑坑洼洼,都被同学们磨的油光发亮。


 学前班的教室有前后两个门,后门很少开,这个教室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化妆间,更衣室。”村里每年的三月十八有会,村里的负责人便会联系外地剧团上的人来演出,而教室后门便是舞台,这个舞台有些时日了,是石头垒起来的地基,上面用土填平整的。每年有会的时候,这个教室便会被占用,我们也就会放假几天。大人们便带我们去街上赶会,那会儿街不是很宽,学校门口有个铁门,如果想看戏的话就要买票进去,舍不得花钱的人便会站在大门口看。街上那会儿有人推着自行车卖带着纸皮儿包装的冰棍,一毛钱一根,那会儿赶会最大的奢侈便是吃一根甜滋滋的冰棍儿了,别提有多开心了!

图片
上一二年级是在横排的前两个教室,前面的那几间是老师的办公室,这个楼是两层的土楼,当时不用水泥和砖,能盖出那样的土楼真智慧啊!再往前走便是上二楼的楼梯,二楼东侧是是三年级的教室,西侧几间是老师的宿舍。在这楼上走路感觉楼在忽闪忽闪的动,当时同学们都很好奇,有的在教室打闹的时候,那地皮儿都在动,由于在楼上,教室冬天特别冷,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家带用废弃的洋瓷盆改做的火盆,都是前一天放学后捡的柴烧成“煤子”放进去烤火用,淘气的男生还在教室里摔火盆,那种危险的场景时而浮现在眼前。

图片
教室的楼梯口左前方是学校的伙房。记着那会儿是个60多岁的薛师傅在学校做饭,当时是做给离家远的住校生的,我离家三里路,也都是步行回家吃饭的。纵排的教室是四五年级的。房后便是操场,也是看戏的时候观众站的地方。在我们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横排的两层楼和那个戏台子全拆了。那个存在了几代人的教学楼瞬间消失,后来新教学楼盖起来,我们在新教室上了一学期,二楼最西头的就是五年级教室。而我们搬进崭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的时刻也是同学们最兴奋的时刻了。六年的小学时光似乎与教室有着密切的联系,六年换了六个教室。

图片
而一墙之隔的便是兰草中学,初中三年都在这儿读书。礼堂最中间的是一一班的教室,两侧是二一班二二班的教室。三年级则是在学校门口的戏楼上下,二楼教室的侧面门窗能拆卸,用于学校节假日表演节目。而我们二班的教室在台上小院的礼堂,三年都在那个教室,没有换过,冬天教室会生炉子,在加上是土房子,五十多个学生在四五十平方的教室还挺暖和。

 初中同学都是来自兰草周边的几个村的同学,大部分同学都住校,学校的男女宿舍在一一班教室后的左右两侧,那时候宿舍是通铺,下了晚自习后同学们都是结伴而行去宿舍,那时没有路灯,胆小的女生都不敢一个人去。

图片
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学的大锅饭,早餐是玉米糁子饭,两角钱一碗,再配上从家里带的酸菜,腌菜,早餐就解决了,为了节约开支,一周只花一元钱。中午和下午放学我都是步行或者骑着那辆二八式自行车回家吃饭,三里路来回就四五十分钟时间。十几年之后,每次回想起来,还觉得学校的大锅饭吃着香,自己在家做的也不及那个味道,至今对那个味儿还念念不忘,同学们排队打饭那热闹的场景时而浮现在眼前,同学们排成长队,拿着饭缸,揣着粮票有序的、耐心的等待着饭堂师傅给打饭……

图片
初中毕业那年学校也盖起了教学楼,礼堂里面的教室至今还保存完好,由于学校之前是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现在被建成红二十五军纪念馆,礼堂里的那三个教室曾是革命先烈吴焕先和徐海东的住室,现展览着他们留下来的物件及办公用品。听说平时会有络绎不绝的外地人前来参观。而兰草小学后来倍受革命后代和中央的关注,改为红军小学。时不时的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心人士给学校奉献爱心,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趴在崭新平整的课桌上安心的学习,而那些教过我们的老师还在学校默默无闻的为家乡培养大量人才,他们奉献了一生,现在有的退休了,有的还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默默的付出着。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大部分老百姓用勤劳的双手种植烟叶和袋料香菇发家致富了,街道宽敞了,砖瓦房不见了,街道两旁新楼崛地而起,兰草街逢一四七一样人来人往,会招来陕西,卢氏县城的商贩。现在的农村也不落后于城市,街上的手机店联通移动营业厅,家具店,各个快递公司,自助超市等应有尽有,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更新,农村的生活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者简介:

   杨莉,卢氏县官坡兰草人,热爱学习,独爱文学。为了理想在外拼搏多年,现定居在三门峡。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兰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