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

思维导图

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

一句话点评

一本写美国大学的书,提供了看懂当前中国舆论生态的理论工具。

读书心得

这本书,看名字并没有太吸引人,但简介及内容很快吸引了自己,大有拿起来就放不下手的感觉。

本书的原意是从美国大学入手,讲述了为什么美国的一代越来越脆弱、越反智、越反民主。而因为自己的经历,其中的反智一词抓住了自己的眼球,尤其是第一部分所提出的三大谬误,指出了反智之下的逻辑缺陷。恰好在这个新冠疫情肆虐的春节,围绕社会治理、政府信息公开、爱国、自由等议题,整个社会出现了公开的撕裂。反常的暴力尤其是语言暴力、在对于议题的争论中抛开事实而诉诸于动机,本书倒是提出一个理论工具,获益良多。

当下的国内社群舆论场,流行的就是一种“呛声文化”

书中指出,“不论你是否出于善意,只要有人恶意诠释,你就可能被公开羞辱。新媒体平台成了宣泄出口,让公民们缩进自以为是的泡泡,在泡泡中,一心挑起争执和分歧的极端人士和网络酸民一口咬定并放大对于邪恶另一方的最深恐惧。”在台湾的政府场合,这类倒是很常见。而当下境内,围绕各类议题的诉诸于动机,扯一顶更大的帽子,不是直接批判他人观点、言论中的不足,而是纠住小的不足无限放大,甚至于以人为制造矛盾、对立的方法,比如“不转不是中国人”、“讲述社会不足就是给外国人递刀”等话语进行曲解他人意图等。

呛声文化有四个特征:教条主义,团体迷思(groupthink),十字军心态,以及反智主义。用这四个特征,对号入座,可以看到当今社群媒体上充斥的呛声文化:教条主义,诉诸于简单的规则,自以为站在道义的高点,随意鞭挞他人观点;团体迷思,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盲目跟着他人在网络后面摇旗呐喊,赞成的是一批人,反对的还往往是这批人;十字军心态,看到不同的观点、不一样的立场,必欲除之而后快;反智主义,不是基于科学依据、事实立场来反对,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反智的群体,必会走向自觉不自觉的政治猎巫行动。

政治猎巫,是指一个社群因为太执迷于宗教和意识形态纯净,从而相信自己必须揪出并惩罚内贼以维护团结。

政治猎巫多半有三项特征:

  1. 兴起迅速:“猎巫似乎是戏剧性爆发,并非社会生活的正常特征。社群好像猛然惊觉自己遭到种种破坏寄生,而这些破坏威胁到整个群体。不管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统治、斯大林的作秀公审,还有美国的麦卡锡时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现象:社群高度动员以排除内部敌人。”
  1. 与全体为敌的罪行:“猎巫期间会出现种种罪名,其中一种指控是与全体国族作对。社群的整个集体存在遭到威胁,国族、人民、革命或国家遭到侵蚀和破坏。”
  1. 罪名常是微不足道或伪造的:“这些罪行和偏差行为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把最小、最微不足道的行为当成对全体国族犯下的罪行。事实上,我们称这些事件为‘猎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事件常牵连或诬告无辜的人。”

与此同时,上述三项特征必然引起如下结果:

  1. 恐惧为被指控的人辩白:有人提出公开指控后,尽管很多朋友和旁观者知道受害者是无辜的,他们还是什么也不敢讲。挺身为受害者辩白无异于阻挠集体仪式进行,所以支持被指控者真的是与团体作对,会被当成反抗者对待。如果情绪够高涨,恐惧够深沉,有人甚至会作证打压自己的朋友或家人。

对于以上第3点,更常见于当前的社群媒体,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在疫情期间所受的攻击,就是这类事情的代表。

社会需要引入CBT疗法,重申“善意理解原则”

CBT指的是“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是人人可学的方法,它能让人看出常见的认知偏误,并改变习惯的思考模式。它能协助骑象人(控制历程)训练大象(自动化历程),从而改善批判性思考和心理健康。

所谓“善意理解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是指,看待别人的论述时,应该用最具善意、最合理的方式加以解读,而非以最恶毒、最伤人的方式加以诠释。而针对整体社会群体之中的争论、引发的不安,以这个原则去指导,则自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讨论事实,探索真相,追求真理,从而拉升整个社会的智慧水平。

书中在正文及附录中,用了不少篇幅介绍认知上的偏差,并给出了实例,这里全文引用。(在摘录部分也引入了,为了强调,一并附在正文之中)

附录:自动化思考偏误类型

读心术:明明没有充分证据,却认为自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例如“他觉得我一事无成”。

预测未来:从负面方向诠释未来:情况会变得更坏;接下来会有危险。例如“我会考砸”或“我一定得不到那份工作”。

灾难化思考:认定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糟透了或难以承受,自己一定受不了。例如“我要是没做好就完蛋了”。

标签化:认定自己或他人具有整体性的负面特质。例如“我不受欢迎”或“他是个烂人”。

忽视正面事物:认定自己或别人的正面行为微不足道。例如:“对我好本来就是作太太的本分,有什么了不起的?”或“这些成功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算得了什么?”

负面过滤思考:焦点几乎全放在负面的事,很少注意正面的事。例如“瞧瞧这些人多讨厌我”。

以偏概全:因单一事件而感到负面模式无所不在。例如:“我老是遇到这种事。我大概很多事都做不成。”

二分思考:从全有或全无的角度看待事或人。例如“每个人都拒绝我”或“这完全是浪费时间”。

应然思考(shoulds):从应然面诠释事物,而不单纯把重点放在实际情况。例如:“我应该要做好的。要是我没做好,那一定是我有问题。”

个人化(personalizing):将负面事件不成比例地归咎于自己,看不到有些问题是别人造成的。例如“婚姻失败都是我的错”。

归咎他人:一心认为自己的负面感受是别人造成的,拒绝为改变自己负责。例如:“我现在有这种感觉都要怪她”,或“我的问题全都是父母造成的”。

不公比较(unfair comparisons):以不切实际的标准诠释事物,主要把重点放在表现得比自己好的人身上,发现自己相较之下较差。

后悔倾向(regret orientation):把焦点放在自己之前原本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现在可以表现得更好。例如:“如果当初好好努力,我本来可以有比较好的工作”,或“当时实在不该那样讲”。

杞人忧天(what if?):不断设想各种问题,却无法对任何一个答案满意。例如:“要是我觉得焦虑怎么办?”,或“要是我没办法呼吸怎么办?”

情绪推理:任感觉引导自己对现实的诠释。例如:“我觉得忧郁,所以我的婚姻一定有问题。”

妄自菲薄(inability to disconfirm):否定所有抵触自身负面想法的证据或论证。举例来说:在你认为“我不讨人喜欢”的时侯,你否定一切显示别人喜欢你的证据,结果无法推翻自己的想法。例如:“真正的问题不是这个。一定还有更深的问题。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妄下断语(judgement focus):以好/坏、优/劣的框架评价自己、别人或事件,而不只是描述、接受或理解。不断以抽象标准衡量自己和他人,结果发现自己和他人都达不到标准。把焦点放在对别人的评价或对自己的评价。例如“我在大学表现得不好”、“我学网球一定学不好”或“看看她多成功,我多失败”。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海拾贝: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