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小海-涸港

“讨小海”仍然是今天海边人的劳动形式,但已经不是过去那样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讨生活了。依居在海边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讨小海的行家里手,落潮期间,他们大都会忍不住地去滩涂露一手。

学龄儿童也相当喜欢讨小海,喜欢的原因是讨小海极具游戏性和趣味性。在讨小海的众多项目里,有挖沙蛤、开牡蛎、捡泥螺,还有捉章鱼、跳跳鱼等等,各有特色,各有其味。辛苦不说,其中最有趣、最值得拿出来晒晒的该算是“涸港”了。

“涸港”,还真有些“涸泽而渔”的意思,小孩没有生态保护意识,姑且谅之。三五小伙伴于刚退潮时,每人拎上一个小水桶(那时是木桶),来到清溪渐渐没入海水后浑成的泥港,即潮沟。

大家观察观察、判断判断后,选取其中鱼儿可能比较聚集的一段潮沟,根据有利地形先准备砌坝截流。

这也就是好比修建一个微型的水利工程:分别需要筑上下两个水坝,中间形成一个围堰。上坝是用于拦截上游的水流,要高而坚固,施工难度相对大些;下坝的目的是把鱼虾圈在围堰里,稍次之即可。

选好理想地形后,开始就地取材,用石头和海泥徒手筑坝。施工时要分别从左右两岸边开始逐渐向中间进行。大伙分工明确:有铲土(徒手)、有找石块、有砌坝,搬运材料采用列队手传手接力交接传递。整个施工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工具。

砌坝时先挑用大石块下沉水底打一层基础,再用杂石块逐层垒砌成墙体,边砌边用泥块填缝。坝体中间部分先预留一个截流口,截流口的大小视泄水量而定,待坝体完成后再封填截流口。

截流是关键环节,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这个时候上游的所有来水量都流往狭小的截流口,水流很急。不够重量的石块一下水、就立刻被急流冲走,必须用足够大的石块封堵。

去比较远的地方搬运上百斤的石块来用不太现实,再说小孩也搬不动。只好采用人体防线在截流口的上游方向由几人身体紧挨下蹲先挡住急流,再用事先预备好的最大石块集中投放,慢慢截住水流封堵整个截流口。然后在上游一面用泥块再巩固坝体,筑坝才算大功告成。

这个过程有点像抗洪抢险画面!

与上坝相比,下坝就简单多了,体量小,也不用截流。一般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让鱼儿逃脱就可以了,再者就是防止下游倒流。

筑坝“工程”完工后,先要经过验收检查,若有瑕疵,要及时补救。特别是上坝的质量,要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承受住不断增加的上游来水的压力。一旦溃坝将前功尽弃。

有时,地形允许的话,上坝就不需要放截流口。直接采用导流方法将上坝水流导向左右两边;或另辟一条小沟排水。这样的水坝会更安全可靠,施工难度也相对小很多。

整个工程完成检查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接下才算开始真正的“涸港”。

一声令下全体成员分二组各拎小水桶奋力戽水,将围堰内的水分别戽出上下坝外边。考虑到上坝的承受压力和涨潮时间的限制,必须尽快让水干涸,速战速决。

戽水的时候个个会时不时回头看看身后水里的动静,揣测着能否有意外的惊喜,水位就在这样的迫切等待中一点一点慢慢往下降。

随着水落鱼出,鱼儿显得特别紧张,会急于逃命四处乱窜,此时脚下噪声大作、一片慌乱,铺地的鱼虾任你随意抓捕,迫不及待的你肯定不会选择一条一条慢慢抓,当然会让水桶大快朵颐。

但大家桶中的获得物还得“吐”出来——

为显得公平,先将获得物以种类分成几大份,再根据体形大小搭配,按参与人数等份分开若干小份分给参与者。大家不会计较过细,但当获得物很多的时候也会全部带回家过(秤)后再分。

收获少时带回家来丰富餐桌美味,多的时候让小贩收购兑换成现金,既可以补贴家用,又可以买仨糖俩果犒劳犒劳平时没啥油水的自己。甚至有个别人会偷留部分现金落入私囊,大人们每看到这丰收也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不定还能美美地表扬上几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讨小海-涸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