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袭明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理解】

    前面用善于行走、善于言谈、善于计数、善于关门、善于结绳五类擅长做事的特征,表述出真正的高手是没有 太多痕迹迹象,并且没有花费过多外力借助外部条件就能做好的,这也是做人需要力求达到的完美境界。所以引申出做“善人”的标准:善为根本,帮助引领众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里通行版和帛书版本有区别:“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帛书版本为:“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其实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善人喜欢以善人为师,而不善人就是善人修行的借鉴。如果不这么做(不把善人做老师,不把不善作为借鉴),那么就会仅仅用后天的智识人为的辨识,必然迷之远矣,适得其反。这就是精妙的秘诀和要领。

      从家庭和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这样一个道理,真正过得好的家庭或者是经营的好的企业其实都是平稳的,没有什么波澜和精彩的,从表面上看,似乎感觉比较平淡无奇,但恰好就是这平淡无奇才显示出了管理和经营的内涵,善于管的人其实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发自内心愿意帮助别人的善良,引导帮助众人,不轻易放弃,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这样的人谦虚谨慎,经常向别人学习,另外也会懂得反省和借鉴做得不好的案例,所以从另外一个更高的维度看待我们现在所做的平凡的事情,有时候平凡当中就蕴藏了这样的真理。不要总是用后天的机智技巧来处理事务,那样会让人逐渐走向迷惑,要懂得站在更高的人生角度来谋事与处事。

      读完这一篇,你还会觉得老子的学说是消极避世之说吗?我觉得不仅不是,而且是蕴含了做人做事大智慧的学说,是一部积极且智慧处世的学说,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研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