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一奇僧画家石涛》陈再明 2019.8.20

    石涛来到扬州,已在半百之年。当时人只知道他叫″苦瓜和尚″,关于他的身世,和尚守口如瓶,只说″西来君莫问,托迹在人寰″。叫他″苦瓜“,是依照佛教的说法,茫茫人世,不外苦集之场。人的一张脸,眉字是草字头,眼鼻合成一个十字,嘴是一张口,人脸合成一个″苦″字。和尚自称″苦瓜″,大概是为了潜心修持,以期脱离苦诲。他的身世,直到晚年,才透露一点消息。他给另一位画僧八大山人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八大,也是写的他自己。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研精良迥出尘。兴到写花如戏彩,眼空兜率是前身″。石涛和八大山人都是前朝的遗民,都出身于朱明皇族,都是出家当了和尚,还有都是当日著名的画家,并且两人都以苦为号。八大原名朱耷,所以称“八大山人″者,因为″八大″的签名极像一个″苦“字。

    石涛出生在桂林靖江王府,第一代靖江王是朱元璋的重孙。父亲朱亨嘉是世袭的第十一代桂藩。他属″若″字辈,叫朱若极。他本属″胜国天潢″,清军入关后,他的境遇可能比中唐时破国的王孙还要悲惨。石涛年幼时的遭遇,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甫的《哀王孙》:″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通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因为明代朝廷的恢复已是无望了,即使他愿意卖身为奴,试想,有哪一家主人敢冒风险收留他呢?于是,命运迫使这位金枝玉叶走向一条狭仄的通道,就是出家当和尚。

      石涛的前半生,一方面披着袈裟,一方面仍要防刀爷之祸,行踪忽东忽西,长时期又避居深山。几十年来,别人忙于饮食男女,他却省下钱来用于领略名山大川了。别人争逐于名利之场时,他却花大时间用于潜心作画了。他运用禅理来揣摩他的画理,他的画一旦与世人见面,迥然不同流俗,惹得南北震动,一时万人争传。在50岁左右年纪,那一年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他已是名满南北的画僧,他应友人之邀,想沿漕河北上京师。路过扬州时,被这座运河之滨日益繁盛起来的淮左名都吸引了,便暂吋在天宁寺挂铴了。

      扬州天宁寺的当家老和尚,知道石涛的画名,便问石涛:″扬州景物,法师以为有何特色?″石涛说:″唐人云,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果然如此。"老和尚说:″扬州尚缺一景,不知法师可曾注意?″石涛说了一个字:″山″。老和尚笑了,说:″真是慧眼慧心。法师能不能为寒寺留点墨宝?也算是补偿扬州的无山之憾。″石涛颔首。老和尚看看石涛,说:″不敢多劳,殿侧耳房一房一幅。″石涛走到屋外东边数数,西边再数数,东边36间,西边也是36间,一共72间耳房。他答应一天画一座山,72天完成。

      善于画山的画家,扬州也有。可是要画72座山峰,展现72种面貌,这样的画人别说扬州没有,大江南北也很少见。石涛画72座山峰,既要峰峰各异,又要画法各异于画院画家的笔法。他用″我用我法″,不让72峰有若干雷同,也能峰峰都有别于皇室画家的画法。他一日一幅,画了72天。到了73天,扬州画坛诸家到天宁寺看画,寺內处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更奇怪的是,诸人过了天王殿,只闻飞瀑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四处寻觅,别无所有。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一切均来自耳房。原来,每一间耳房里都挂了一张石涛的画。72峰,峰峰不同不必说了,那山峰间有一股氤氲之气,从画面透出,汇为一天晨雾;那峰间的溪水流动,又汇为与晨钟相间的哗哗水声。看画的人,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没有一个人不在心底佩服这位大和尚真是神笔。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五月,康熙皇帝南巡,在扬州平山堂接见石涛。皇帝见了石涛,直接唤了和尚的法名,而且称赞上人是他所了解的道忞和尚的真传。晚年,石涛的画得益于扬州的湖光水色。他在城西找了一块地皮,请人砌″大涤草堂″,那边有处幽静的大树堂,他在大树堂作画、写字、作诗、治印。石涛的书画有落款″于大树堂″、″大树下″、″于河下″的,就创作在这一段时间。城里东南沿河一带的地方,便叫河下。

      石涛作画,区分四时。于是,扬州有个庭园,叫"个园″,就是按石涛画稿改造的园子,园中分别用笋石、湖石、黄石、石英石造成表现不同季节、不同色泽、不同形态、不同情趣的四组假山,“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庶几可以形容。

    石涛一一“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僧,他的这条画风一直在延伸,延伸到现代,那就要数到齐白石与张大千了。齐白石作诗曰:″下笔谁叫泣鬼神,二千余年只斯僧。焚香愿下师生拜,昨夜挥毫梦见君。″至于张大千,他更自称“爱石涛、慕石涛、学石涛″的。300年一部画史,真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还是去平山堂的后山,去看看石涛的遗踪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扬州八怪″之一奇僧画家石涛》陈再明 201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