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回事(下):你到底该如何写作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写作这回事这本书。上回我们说到了关于写作你必须要掌握的具体手段和工具,这次我们继续来说说关于写作你必须要掌握的内功心法是什么。事先声明本章虽然很长,但干货十足。只要耐心看完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如果实在看不完可以收藏一下,以后有时间了再拿出来慢慢看完。

那么话不多说我们开始

先从阅读开始

作家这个群体也呈金字塔状。金字塔底部是坏作家。上面一层是不那么重要却广受欢迎的作家,而大部分人都是属于这一类。再上面一层是那些真正的好作家,而再往上就是那些名垂千古的天才型作家。作者表示,想要成为这种作家光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天赋。

并不是所有好的作家都能成为那些大师级的作家。但是一名普通的作家经过辛勤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及时的帮助,就能进步为一名好的作家。

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作家身边都会有评判他们的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你不能堵上批评人的嘴,你只需要创作好你的作品,对读者负责,仅此而已。

如果你不打算拼命的读拼命的写,那你肯定是写不出好东西的。所以认真的对待写作并且心存感激,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写手。

多读多写是作家必须要做的两件事情,任何作家都不例外。作者说他很喜欢阅读,虽然他的读书速度很慢,但每年都要读八十多本书,其中多半是小说。而他读书并不是为了写作,就是纯粹的喜欢,这是他的一种消遣方式。读小说也只是纯粹的喜欢故事而已,但这却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写作的技巧。

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把兴趣和学习相结合那就再完美不过。最后作者说道,你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对你有益,尤其是那些写的很差的书。比如作者回忆起他小时候读过的一个故事,那本书里经常用到“热情”这个词汇,无论是开头还是到后面结束,总会时不时的出现热情这个字眼,这让作者感到浑身不舒服。因此,后来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作者都尽量避免使用热情这个词。

最容易让你知道不该这么写的方式就是阅读那些烂文章。读一读烂文章胜过学习各种优秀的写作课程。而阅读好的作品能够让人学到里面的风格、叙事、情节、人物、还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可能你永远都写不出那些天才作家的作品,但是阅读那样作品可以激励自己,诱使自己更加的努力,把目标定的更远。你只有被某个好的作品震到过,才会迫切的要求自己的作品也应该有如此的力量。

阅读平庸之作和绝对烂书的经验可以帮助到我们,因为当这些东西出现在我们的故事中时,我们就会注意到,然后避免自己写成那样。所以,不要觉得阅读垃圾文章会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你不读就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不好。

我们阅读的同时也可以和好的作品做对比,看看差距到底在什么地方。同时阅读也是为了体验不同的写作风格。

人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的去模仿某些作家的风格。作者年轻的时候也这么干过,他经常模仿其他作家的风格。甚至在一些作品当中,作者融入了大量不同作家的风格,使得最后的成品变得非常可笑。但这也是形成个人风格的必经之路,只有当你习得了大量的写作风格,然后将它们糅合在一起时个人风格才会出现。而想要完成这一点,你就必须大量的阅读。有些人借口没有时间因此很少阅读,但他们却想写作,作者表示这种人绝对不会成功。如果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那么你就更没有写作的时间了。

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会带着一本书,以便于他能随时阅读,其实现在社会阅读成本已经变得很低,你随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拿出手机来阅读。但如果你把这些时间用来刷抖音和玩游戏,那你说自己根本没时间阅读显然就是在找借口。

看电视和视频是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但如果你想从中获得写作灵感,倒不妨一试。

如果你不喜欢阅读但强迫自己阅读,这样方法也不可取。你必须是真的喜欢阅读,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效果。所以,如果你不能乐在其中,你也就不能在这方面成才。还不如趁早去探索其他领域,也许还有更高的天赋和更多的乐趣在等着你。

作者说如果你真的在某件事情上面天赋异禀,你就会主动的去做这件事情,哪怕你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作者就是如此,他一开始写小说根本不是为了赚钱,而且在早期的时候他的所有稿件都会被拒绝。但他却屡败屡战。这就是兴趣驱动的效果。如果是为了获得利益,估计在第一次失败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

只要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一件事情,那么即便是再辛苦的训练都不会觉得艰难。而且你根本不需要特意训练,因为你会主动去做,这就形成了,其实你每时每刻都是在练习。

总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让写作变得越来越上手。持续阅读会让人更加放松的去写作。你可以从阅读中学会很多写作的技巧,比如说什么是陈词滥调,什么叫做死气沉沉。多阅读吧,这样在你开始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显得束手无策了。


先写自己感兴趣的

多写多读。永远是第一戒律,作者反复强调。有些作家一生写过无数本作品,但没有一本能让人记住,而有一些作家只写了几本但却每部都是经典。所以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与精。

一部作品完成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一个人花多少时间在行动上面。作者建议大家每天都写,如果只是偶尔写一点的话,那么心中的人物就会开始走样,你也会对剧情失去控制。到那个时候你可能就不想写了。作者自己每天都要写作,觉得一天不写就浑身不舒服。不写作的时候反而让他觉得像是一种煎熬。而写起来以后,反倒觉得是一种享受。

如果你要写一部大部头作品的话,最好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它的初稿,按照作者本身的经验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故事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感觉。如果你一天写两千个字,那么三个月下来就是十八万个字,作为一个故事,这是个比较合适的长度。故事写的好指标就是让读者迷失其中不能自拔。那么一天两千个字是一个基础目标。

读书到哪都可以读,但写作就不行了,你最好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让你感觉比较舒适的地方。

当你关上门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就要严肃起来,然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好才行。而在此之前,你要先定好每天的写作目标,当然,在初期可以加的弹性,比如每个星期休息一天什么都不写,当然,只能是一天不能再多,一旦多了你就会失去写作的迫切感。然后每天先写一千个字,如果还闲多,那么五百个字也行,总之就是要让自己先开始写起来。之后便是下定决心不完成目标就绝不罢休。

好的作品也是一字一字写出来,无论是一篇短文,还是一部史诗级巨作,都是作者一点点地写出来的,任何作品都不例外。所以,坚持很重要。

为自己创作一个舒适的写作环境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新手作家。在你写作的环境里最好还有一张床,可以让你小休一会,整理一些脑中故事。

切记要让自己的大脑平静下来,把思绪从外面的世界中切断,让整个世界消失,在你的眼中只剩下你自己和你正在创造的作品。这需要一个人拥有很大的决心和毅力。只要你坚持的时间越长,写作对你来说就会越容易。

作者说,当你终于下定决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写作的时候,又有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写什么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你写的东西必须真诚,不能把读者当成傻瓜。

既然要真诚,那么我们就要写那些自己了解的事情。但你会发现,想写东西你往往都不了解。比如你想写关于外星人的故事,这点你不可能了解,而且估计也没人会了解。因此作者的建议就是,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人类独有的强大能力,人类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就比如现实中很多东西,其实本来是不存在的,都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构建出来的概念而已。然后,大家都达成共识,于是这些想象就成了现实。像宗教,神明,法律,金钱等等这些概念。

作者还举例,就好比一个管道工,他肯定懂得怎么装管道,但他的知识绝对不仅限于此,他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结合他知道的事情,最终创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一开始可以从自己喜欢的题材开始写,比如作者早期就很喜欢恐怖题材的故事,而如今他写的东西只不过是当初他那些故事的复杂升级版。

写自己喜欢的题材这是开始,但如果你读得越多,你的故事题材也会开始变得不那么传统,你会有更多的创意去完成它。总之写任何题材都没问题,只要它是你真正热爱的东西。但如果你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或者是为了赚钱,而特地去写某种类型的题材的话肯定是会失败。主要是因为坚持不了,很容易放弃。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写你真正感兴趣的,至于赚钱那只是结果而已。


让故事自然的流动

每个新手作家都会有个先入为主的想法,那就是他能够随意控制要写的素材,而不被素材控制,显然这是错误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任何作家都能写出畅销书。

外界认为畅销书作家一定掌握了一些秘诀促使他们的书总是如此受欢迎,而有些作家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身的文学成就很高,而大众能够理解他们的伟大之处。作者觉得这些都是非常荒唐的想法。大多数情况下,读者不会因为一本书的文学成就有多高而购买它,读者只需要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可以让他一口气读完还嫌不够的故事,当一名读者认同书中情节产生共鸣,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这也表示他已经爱上了这个故事。

当一个新手作家开始模仿了,就证明了他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便是模仿,也不可能模仿的很成功。因为每个作家对题材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词汇和感觉也都不是一回事,所以模仿只能让你学习,不能给你带来成功或者超越。

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注入真实的生活。比如还是之前那个例子,你是个管道工,然后又喜欢读科幻小说,不妨就试着将着两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写一本书。不过你要记住,不要像上课那样上来就是长篇大论讲知识,而是要用知识充实小说。就像,你可把自己工作的经历和曾经遇到的挫折,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写进小说里,结合一些你自己虚构的部分,这样写作也会显得非常有趣。千万不要用太多的行话,这样只会吓跑读者。

故事可以虚构,但必须诚实,不要无病呻吟,有些事情是真实存在于你的生活当中,是你真实的经历过的,把这些东西坦白的交代出来,不要太多写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直奔主题,这才是正确的写法。

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个是叙事,将故事从A点推至B点,最终推向Z点,最后故事结束。第二描写,把读者带入现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让读者产生代入感。第三对话,通过具体的语言赋予人物生命。至于情节构思摆在什么位置,作者的答案是,他写作从不构思情节,所以这里没有它的位置。

之所以不构思情节是因为,在他眼里真实的生活多半是未经过构思的,我们所有精心的计划对生活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创作需要自发性,作家的职责是给故事提供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事先就设定好了一切。只要把人物都构思好了的话,情节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此时你只要知道自己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就行,然后不要让人物偏离了轨道,否则会互相矛盾。当然,推理类的小说另当别论,那个还是需要有一定的事先构思的。

作者说,故事就像是埋在土里的化石,需要作家通过他的工具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此时你可能会挖到很多不同种类的化石,有的很大,有的却很小。无论你是多么的天赋异禀,想要把化石完好无损的挖出来都是不可能的。你哪怕只是想得到化石的某一个部分都要非常细心的挖掘才行。而情节的构思就是非常庞大的挖掘工具,它就像是一把开山锤,有了它的确可以事半功倍,让挖掘的速度变快,当同时你在挖掘的时候也砸烂了很多东西。所以这种笨拙的东西与创造性格格不入。好的作家只有在逼不得已时才会求助于情节构思,这种设定好的情节让作者觉得非常的造作不自然。

作者自己写作呢主要是依靠直觉,他的书多半是基于某种情势。这些书一开始都只是一些简单的点子,当然也有复杂的,不过通常都是简单明了,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

塑造这种情势的方法是,作者会将一群人物放到某个困境中,然后观察他们如何全力脱身。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脱身,操控他们的命运,把他们从困境中救出来。这些工作显然不需要情节构思这种笨重的武器才能完成,你只需要观看发生的事情,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

首先出来的是情势,就比如人物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平板、毫无个性的,然后开始慢慢改变。作者会先将人物先固定下来,然后对结局有个大概的想法,但他从来不强迫一群人物必须要按照他的意思去行事,他只让人物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到最后作者发现,故事的结局会和他起初的设想不一样。这对于他这种偏悬疑类的小说作家来说,真是太好不过了。不要太担心结局,如果故事正常的发展,结局自然会水到渠成。

其实说道这里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创作是自发性的,不要去刻意设计每个情节,插手太多只会让故事显得做作。每个人都喜欢合乎逻辑的故事,这种刻意设计读者其实都能感受的出来。所以,就像我们干才说的那样,把人物固定下来。人物自己的性格会自然推动剧情的发展。


自发性写作

自发性的写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作者强调自发性写作的重要性,这样至少可以让写作变得有趣,而有趣才能让人坚持下去。自由度越高,越是没有各种情节设定和人物要点来把自己的故事规定死,越是容易出现创意。

作者也写过很多精心设计的小说,但都不是很理想,故事让人感觉非常生硬和勉强。

有写故事看似精心设计过,但作者表示他确实没这么做。他只是把人物扔到一个特定的场景里面,然后观察他们的如何脱身,并且记录下来。而这就是最重要的写作技巧。

有趣的情景最好用“如果”式问题来呈现,而在很多知名的小说当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如果问题的公式。比如,吸血鬼如果入侵英国的某个小镇,会发生什么。【撒冷镇】。内华达州某个偏远小城里的警察突然狂性大发,见人就杀,会怎么样,【绝望】。一个年轻母亲如果被一条有狂犬病的狗追着,被困在抛锚的车里,会发生什么?【酷咒】。

这些情景会在无意间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我们要在的就是将他写成故事。故事与构思有很大的不同。故事正直体面,可以信赖。构思和设计很不靠谱,应该将其软禁。

如何描写

描写可以使读者对故事身临其境。当然通过学习就能掌握描写的技巧。怎么学习呢?作者给出了答案,非常朴实无华,那就是多读多写。是的,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在你开始描写之前,首先需要想象你希望读者感受的场景。描写的目的就是将你脑海里呈现出来的场景,通过文字告诉读者。当然这并不简单。

描写应该适当,太多或者太少都不行。重要的是分清楚主次,也就是哪些是你需要重点描写的,而哪些只需要一笔带过。这里作者的建议是,对剧情的发展有帮助的就要重点描写,而没有帮助的就不必。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讲好一个故事。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讲好故事出发的。

作者非常不喜欢那种事无巨细的描写,特别是描写人物外形和衣着打扮。对于外形的描写,只需要告诉对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皮肤好不好,穿着打扮怎么样,没必要补充更多的细节。描写始于作家的想象,但最后要落实到读者的想象当中。意思就是说要描写的内容是读者有必要知道的,而不是作家自己想知道。

相比人物的外形,现场感和典型特征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外在的描写绝对不是塑造人物的捷径,相反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人物的话,是一件非常偷懒的行为。好的描写是由少数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构成,这些细节足以代表一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细节就是首先浮上作者心头的意向,然后把它写下来,如果觉得不好可以再改。但无论怎么修改,你始终会发现,一开始浮上脑海的那些细节往往是最真实最出彩的东西。新手作家最容易犯的错误往往是描写过多,而不是描写不够。

当你开始描写场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脑海里调出场景的画面,这种调动记忆力的方式,会让你达到催眠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调动你所有的感官来感受你脑海里的场景,这样在接下来的描写当中会更加真实。你可以想象出很多内容,而且真实的场景可以和虚构的部分融入在一起。当然,无论如何我们都得记住,场景是给故事服务的,最重要的永远是故事,这才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因素。

第一稿可以尽情的写,或许你还可以把场景描述的详细点,但也不要太多,如果写到后面发现某个场景对主线剧情没什么帮助的话,你甚至可以把它删掉只剩短短几段话。人们买书的目的是想知道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精彩的故事,仅此而已。

在场景的描述中比喻或者隐喻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比喻的不恰当是非常滑稽可笑的。比喻的不恰当或者比喻的方式过于老掉牙,都是因为书读的太少的原因。还是那句话,阅读才是提升写作技术做好的方法。好的描述应该是,落笔清晰,词汇简单,意像清晰。


对话应该如何进行

对话赋予人物音容面貌,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他人可以通过对话得知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也可以通过直述的方式来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是什么样子,但是一本好的小说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就是,如果我们能将某件事情表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就绝对不要明讲出来。

好的对话能够让人感受得出来一个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一两句话你看不出来的话,那么多听几句,你就一定能看出来了。坏的对话永远是致命的,作家们在对话方面的功夫高下有别。这方面是我们着重要提升的技巧。

好的对话当然要考虑真实性,我们始终要知道作为一个人类到底会不会那样说话,把对话写的不够真实,读者看到就会发出疑问“这一般人会这么说话吗?”。所以,要说人话。

提升对话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多听听别人的对话,然后把有趣的对话记录下来。倾听非常重要。

写好对话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对话可以表达很多信息,如果这段对话很高明的话,那它就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利器。但想要写好对话,就必须经历长年坚持不懈的练习。

写好对话的关键在于坦诚,要想让读者产生共鸣就必须说实话。现实中的人是怎么说的,小说里的人物就应该怎么说。这点很重要。当然,如果让人物都说实话,务必会有很多不太好听的对话出现。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对话总是偏俗气的,它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语。而为了让书中的对话真实,我们也只能把这种对话带到书里。这样做可能会让某些读者感到不适,在这里作者的建议就是,不管他们。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你的语言是不是生动,听起来对不对劲。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对话读起来生动,那就一定要将生活中会出现的对话写进去。所以,在生活中多听听别人的对话把,这样会对你写对话部分大有帮助。


用人物推动剧情

观察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有助于我们在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比如你可以留意周围真实人物的行为细节,然后把所见都写出来。当然,除非你是作家,观察这些细节是为了将它们写进小说里,否则无故去关注这种细节对你本身毫无用处。

虚构人物显然不是直接来自生活,作者说,你最好不要让小说里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一一对应,否则可能会找来官司。除此之外,直接对应现实中的人物,会让人物显得过于苍白。因为虚构故事中的人物最好还是要有戏剧性的色彩。毕竟读者想看的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不是一部纪录片。

作者对人物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完全取决于他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物有何发现。也就是说,他们会怎么变化。人物如果变化很大,就会影响故事的发展。作者习惯的写作方式是,先从一个具体的情境开始。也就是先制作一个境况,然后把人物丢进去,给他提供足够的条件和刺激,让人物通过行动发展情节。举个例子,比如你的两位朋友吵架了,这就是一个情境,你的性格会决定你接下怎么做,但无论你做了什么决定,你都会推动剧情的发展。

作者表示,最好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人而非事,主要是人物在推动故事的发展。重要的人物要有辨识度。在现实生活里是没有所谓的坏人,最好的朋友等等。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主角,自己是最出彩的那个人,是大人物。如果把这样的一种状况带入到小说里面,你就会发现根本写不出什么出彩的人物。因为大家都很出彩的话就意味着读者谁也记不住。

虽然我们读小说的时候会感觉得到谁是坏人,但坏人自己可不这么认为,坏人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是坏人。所以作家最好让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视角去感受人物的状况,这样人物才会显得更加逼真。如果直接告诉读者人物的状况显然是非常失败的行为。比如,不能一上来就通过最直白的文字告诉读者这是个心理变态。而是告诉读者,人物把一只流浪猫虐杀了。通过行为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此刻人物的心理,从而得出结论。

每个作家在创造角色时都会把自己的带入到角色里。某个角色到了具体情况下会怎么做,通常都是基于作家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如果是反面人物的话,就采取和自己完全相反的做法。然后作家根据日常对现实人物的观察,将一些细节添加到塑造的角色中去。可以将自己暂时当成是书中的人物,然后想象自己如果是这个人物接下来会怎么做。

到此为止,我们来把讲好故事的几个要素做一下简单的总结。首先,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知道了再多的写作技巧,不去实践肯定是没用的。写作实践其实很重要。还有就是,坦诚。不要愚弄读者,把读者当傻子。叙事技巧、对话以及人物的塑造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处,要看的清,听的真。说白了,人物的对话,要说人话。还有就是,如果胆小的人变得胆大,你得给出一个靠谱的理由,不然读者随时觉得自己被耍了。

当然,关于写作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拟声词、渐进式重复、意识流、内心对话、背景故事的主题和节奏,以及要不要把背景故事插进来,讲多少合适等种种问题。作者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接下来马上揭晓答案。


先从故事开始

我们先把一切都事无巨细的摆在明处,只要是对你写作有帮助的,又不妨碍你故事的东西都应该被留下。事后,如果你觉得不行再把它删除也还来得及。

作者强调,写作时完全不必墨守成规,先把条条框框都忘记。还是那句话,只要不影响你的故事,都可以拿来用,管他是传统的还是时髦的。你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出来,随意取用。

你可以尝试一切,哪怕是一些俗气的套路或者是激情的场景。如果最后发现写出来的东西不中用,你可以拿掉它。总之无论你怎么写,最后你都要审视一下自己写的东西到底好不好。但是也请记住,你的作品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但它可以在某些时候取悦一部分人,而这就足够了。

在故事快要写完的时候,可以给稿子增添些许修饰和点缀,这样做偶尔还能产生点睛之笔。简单来说,可以给故事添加一些彩蛋或者一些象征性的意义。这些事情可以在第二搞的时候完成。当你写完第一稿,重读故事的时候,你总能发现很多地方可以埋下彩蛋。也有很多地方可以用来提供象征性的意义。当然象征也不必搞得很高深,背后不一定都有什么大智慧,但它应该要有趣,有用,并且要使用得当。切记不要刻意的去营造所谓的寓意,象征也不是设计出来的,在你写完一个故事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你要做的就是在第二稿的时候把它挖掘出来,仅此而已。

主题也是在第二搞应该要去明确的任务之一。作者说,每一本值得读的书,都得言之有物。在你写第一稿时,你的任务是要认清你的故事到底实在说什么。你在写第二稿时,你的任务就是要让言之有物的物变得更加明确。说白就是,你要让故事更加的突出重点,更加的紧凑,主题更加的清晰,让读者更加清楚的知道这个故事到底是在表达什么。

作者遇到过几次写到一半就完全写不下去的情况。甚至当他发现自己完全写不下去的时候,就直接放弃,转而去写另一本书,哪怕之前的故事他已经写了很长。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把它写完。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获取灵感,比如到外面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什么的。总之先暂时先从写作状态中脱离出来。有时候灵感就会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这种灵光乍现的时刻是作家感觉最喜欢的时刻。

故事的创意很多时候来自于生活和自身。任何作家都不可能随时有很多创意。你的创意可以来自你得兴趣点,也许有些人的兴趣点很广泛,但没人能做到把每个兴趣都研究的很透彻,但几个了解的比较深的兴趣点就可以为你提供故事的创意。每个人都有自己关心的话题和一些自己的想法,包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人性的看法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写作中可以好好利用的财富。

好的小说永远都是先从故事开始,然后发展出主题。如果你一上来就想从主题开始然后发展故事,那几乎注定是不会写出好的小说。当你把基本故事写完以后,你就可以好好想想,你这个故事到底意味着什么。然后把你的想到结论去充实第二或者第三稿。当你这样做了以后,你的故事会更有深意,这会让你得故事变得独一无二,非你莫属


如何改稿

关于如何改稿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东西。作者个人的习惯是只写两稿,当然,每个作家的习惯都不一样,有些作家要写十几搞,而有些作家边写边改。无论如何改稿是肯定要改的,因为第一稿总是惨不忍睹,连海明威都说自己的第一稿永远都是一坨屎。

你可以改很多次,直到改到你已经不能把它变得更好了为止。而且也要牢记,第一稿永远是写给自己的,所以你可以尽情的去写,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写完之后不要去重新看一遍自己写了什么,这种事情留给要改稿的时候再做。

改搞的时候就要考虑读者,把多余的内容去掉,那些无聊的,看了会让人感觉尴尬的东西都不能要,一切会影响到读者阅读和故事发展的都必须删除。

关门写稿时,就是把在脑子里的想法直接写下来,有多快写多快,速度就以自己能忍受、不难过为上限。尤其是写长篇小说。是一件孤独而且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会常常自我怀疑。这种情况下,如果写的够快,将脑海里的故事快速倒在纸上,只有在核对人物和背景故事的时候才会回头看前面,这样就可以始终保持着热情。

第一稿,我们也称为是草稿也就是故事稿,应该在没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已经成文的部分可以拿给身边的人看看,当然,得是和你比较亲近的人,让他们给你建议。

写初稿的时候应该把所以注意力都集中在故事本身上,不要去考虑太多其他因素,比如什么特殊的含义,这些留到把整个故事写完再说。此时你只需要放眼全局,把整个故事的框架先建立完整。

当你写完初稿的时候,可以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庆祝一下,然后你可以把你的初稿交给身边比较亲近的人,让他们品味你的作品。不过最好是先不要让他们和你讨论剧情,因为这个时候,无论是你本人还是你的书都需要休息。思维和想象力都是消耗品,在长时间的消耗中它们需要重新补充能量。同时休息也可以让你从小说里走出来,以便于接下来以更客观的方式来面对它。你可以休息个两天,当然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段时间你可以去做一些别的事情,也可以写一点短篇之类的。

你的书要休息多久呢?作者的建议是最短也要有六个星期。在这段时间你需要耐得住诱惑,不要去打开你的书,并且迫不及待的修改它,你最好不要这样做。等你完全把这本小说抛掷脑后,你已经开始回归到原来的日常生活了,甚至对这本小说的热情已经完全消退了,此时你就可以再回来看看它了。否则的话,就说明你还没准备好。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就先把你的作品重读一边,如果可能,最好一口气读完。此时该做笔记的地方得做笔记,比如什么地方需要修改情节,或者有些对话需要重新调整等等。当然,少不了那些最基本的事情,改写语法上的错误,把一些前后不搭的句子重新梳理好。这些错误肯定会出现在初搞中,只有神人才能在第一次就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

等你重读作品是,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你会感觉自己是在看别人的作品,但你对它又是如此的熟悉。

在改稿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或者故事的发展有巨大的漏洞,当然是那种很大的漏洞。此时不要感觉到沮丧,再厉害的作家也会经常失手。

根据作者的经验,最大的漏洞多半涉及人物动机。也就是人物做出了和他本人性格不符的行为。总之,你需要把所有待修改或者待删除的的的部分统统记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在笔记里,而不是脑海中。

作者表示,他喜欢关于写作的一切,尤其是修改的过程他更是喜欢。因为这样可以让他重新发现自己的作品。当然这种感觉也是会变,尤其是在你读了十几遍自己的作品时,相信再好的作品你也已经读腻了,然而这也是在修改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在写第二稿的时候,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本身,以及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写作工具箱里的那些事物。把不清楚的代词全部去掉,然后,把大部分副词删除。

在比较深层的思维层面,要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我的故事连贯吗?如果是,那我怎么样才能让它更加的顺畅?第二,故事中有没有反复出现的内容,能不能把这些内容作为主题交织在一起?换句话说,要清楚自己到底在写什么,怎么样才能让深层的意义更加的清晰。最重要的是要让读者产生共鸣。当读者把书合上的时候,这种共鸣还会回荡在他们的脑海中。

总而言之,第二稿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意义,在写第二稿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场景和事件,以加强意义。最后,删除掉旁支末节,一些和故事本身无关的小东西都要去掉。

每个人作家都应该有个理想读者,也就是你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想:如果他/她看到后,会怎么想。比如,作者的理想读者就是她的妻子。那本改变作者一家命运的小说【魔女嘉莉】就是作者的妻子在垃圾桶里翻出来读完,然后鼓励作者写完的。可以说没有她妻子这位理想读者的话,作者的命运也许会不太一样把。

作者写完初稿的时候,除了会给他的妻子看以外,他还会把故事给其他几位和他关系非常好的朋友看。一方面是可以知道在其他人眼里自己的故事到底如何,另一方面也是可以通过其他人的眼睛,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写作上的错误。当然,作者不建议根据这些人的反应,而更改自己的整部作品。因为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且主观看法很难被满足。也就是说,你很难满足所有人。除非你有个非常在意的人,你的故事是专门为他而写。如果这个人不喜欢,那么你就可以考虑修改。

理想读者在你的写作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你可以通过理想读者知道自己的小说的节奏是否合适,对背景故事的处理是否得当。

故事节奏指的是你叙事的速度。这里要多说一句,互联网时代让人们拥有了大量的碎片时间。他们会利用碎片时间做各种不同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与事情之间的转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极其容易。所有大家都有个心照不宣的看法,也就是如果你的内容在三秒内不能引起他的注意的话,那么它将会被无情的刷走。所以,快节奏的小说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加容易获得成功。

作者认为快节奏没有什么不好,但他喜欢把节奏放的慢点。当然也不能太慢。其实重点还是在故事上面,只要是个好故事,那么无论节奏如何都是能够吸引读者的。当然,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故事节奏如何,可以求助理想读者。

作者在高中的时候,收到了一份退稿,里面有一张纸条告诉他改稿最重要事。那就是,第二稿=第一稿*90%。在此之前,作者在写第二稿的时候都会试图往里面加更多的东西。但自从这件事情以后,作者才开始做减法。

作者说,如果你的故事被拿掉了10%,就保不住基本内容和气氛,那说明你得努力还不够。这种做减法的操作,效果惊人而且立竿见影。


背景故事该如何交待

背景故事就是发生在你小说之前的所有事,对你的故事有着重大的影响。背景故事帮助我们给人物定型,解释他的动机。作者认为,背景故事应该尽早的交代清楚。比如,男主角是个孤儿,从小就被父母抛弃,然后被一户好心人家收养,这种背景最好在故事的前面就交代完毕。

小说里可能经常会用到插叙,也就是回忆或者是闪回。作者本身是不喜欢在小说的过程中加入这种插叙的。因为作为一个读者,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已经发生的。所以在你交代背景故事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这种插叙的手段。但即便你平铺直述的将讲故事,也免不了要加入一点背景故事。至于交代多少,怎么交代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故事的成功。此时可以求助你的理想读者,让她来告诉你最真实的感受。如果有哪些地方没有交代明白的,就可以在第二稿的时候把它交代清楚。

关于背景故事,记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人人都有过去。第二,其中大部分都是无趣的,留下有趣的部分就行。

最后,你需要对背景做点研究工作。当你的小说涉及到你一无所知的领域,这一步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你的研究只需要关注背景的部分,不属于这一部分的不应该是你关注的对象。毕竟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你的人物和故事。而你也不应该把你得小说写成一本说明书。当然,有些读者会对这种说明书类型的小说感兴趣,凡事都有例外。

总之还是故事优先,但一定的研究一定也少不了,完全不做调查研究只会让作者的处境堪忧。但不要贪多,背景故事的关键词在于背景。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让小说多一点逼真感,在任何一部小说中。营造出真实感是非常重要的。


在写作中学习

作者对那些写作的课程保持怀疑的态度,但也并不反对。他自己就上过很多写作课,但他认为写作课从某种程度上会抑制一个人的创新。因为大家都在以同一个老师教的套路下进行写作,而且写完之后还要给其他人看,听听他们的想法。如果有人提出批评和意见,你就会开始自我怀疑。从而导致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写不出东西。

在写作课上经常会有人问道:你这么写是什么意思?作者对此表示不满,因为有些人在一开始只是自由发挥,并不会想那么多,只是事后重读稿子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其中含义。当然写作课也是有好处,它能让你认识很多同道中人,这些人可能会对你写作的生涯提供资源和帮助。

一个人如果想要学会写作,并不是非得要上写作课才行。正如一个人并不是非得要读过某一本书才能学会写作一样。很多知名作家都是在各式各样的情况下学会写作,比如在工作中,在工厂里,在军营中等等。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写,最有价值的课程就是你从写作的过程中得到的。说白了就是要实践,否则上再多课程,学在多理论都没用。总之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把你脑海里的故事写在纸上,把那些规则全都抛在脑后,保持写作的热情,尽情的写你想写的东西。

接下来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让你的故事在市场上流传开来。但很多方法并不适用于如今这个年代。但我们还是能从中举一反三。比如,作者说你得先了解市场,然后投机所好。所以,放到现在的做法就是,你得先知道你的作品适合投放在哪类平台。我们可以去研究一下每个平台的喜好,是悬疑类的比较吃香呢还是情感类的比较吃香。是短篇更有人读还是长篇。然后你再根据平台的特性去创作你的作品,当然,前提是它正好也是你喜欢写的类型。

其实,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要想让作品进入市场的方法比以前要容易的得多。任何平台都能让你免费发布内容,如果内容质量高的话,还会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此时会有无数的人看到你的作品,而你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

到此呢,本书也就讲的差不多了,作者从他的生平一直聊到他的写作方法。我们来稍微总结一下,首先你写作是因为你喜欢写作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你就是喜欢,没有别的。

2.学习写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读多写,其中阅读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写作中发现自己词穷了或者情节构思不下去了,人物的塑造进行不了了,多半都是因为阅读量还不够。阅读能解决写作大部分的问题。

3.需要记住,第一稿永远是写给自己的,按照自己想法去写,此时先把所有规则都抛之脑后。第二稿是写给读者的,此时要考虑读者的感受,比如语句是否顺畅,情节是否合理,人物是否能引起共鸣,背景故事有没有交代清楚,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意义等等。

4.最后,随时带上你得写作工具箱,并且要好好保养工具箱里的写作工具,时不时的更换里面的零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这回事(下):你到底该如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