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灿烂千阳》|让希望的阳光照耀心间

图片发自App

《灿烂千阳》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甚至比《追风筝的人》更胜一筹。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反映阿富汗30年动荡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

文章把阿富汗男尊女卑的不公,战争冲突给民众带来的苦难、恐惧、饥饿、贫穷,展现的淋漓尽致。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为在那个社会司空见惯的家暴而无比愤怒,也似乎看到了战争中火箭弹的横冲直撞。

私生女玛丽雅姆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长大,她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为了面子,假意高兴地把她接回家中。为了表示对她特别的关爱,继母和父亲让她远嫁给喀布尔的中年鞋匠拉希德。

虽然心中有一千一万个不愿意,玛丽亚姆还是顺从了父亲的意愿。带着对父亲的怨恨,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她忍气吞声、毫无尊严的婚姻生活。家庭暴力、战争带来的恐慌,让这个缺少关爱的女人,学会了她母亲所言的本领——忍耐。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起初玛丽雅姆和莱拉是格格不入的,甚至仇视争吵。直到莱拉为玛丽亚姆挺身而出,迫使丈夫拉希德放下了对玛丽雅姆举起的皮带。

从此,两个女人互相怜惜,在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下,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忍无可忍之时,终于迸发出生命的抗争。最后,玛丽雅姆从苦难的生活中得到了解脱,莱拉找到了真爱。

作家胡赛尼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让读者热切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我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种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尤其到最后,当看到玛利雅姆的父亲留给她的信时,我竟然泪流满面。

那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忏悔。身处不幸婚姻中的玛利雅姆,如果早早得知父亲的心思,那她的生命也许会多一些快乐、满足和温暖。只可惜,这是在玛利雅姆去世后一年,由莱拉之手打开的信件。斯人已去,对于这份迟到的愧疚和关爱,已没有感知。

读完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禁不住为那个遥远的国度、苦难的百姓、缺少尊重和关爱的女性感到叹息和愤怒。

当我们花前月下休闲漫步时,却有人生活在炮火纷飞的惊恐中,或者为了躲避战乱而颠沛流离,漂泊他乡。

当我们因为营养过剩身体发胖而苦恼时,却有人因吃食匮乏而不得不将孩子送往抚恤院,只求不被饿死。

作为女性,当我们大胆追求自我和美丽时,却有一个国度的妇女生活在毫无平等尊严的苦难中,她们不能随意外出。即使跟随男人外出,也要把自己套在厚重的布卡里,隔着一层面纱观察外面的世界。

所以,我庆幸自己没有生长在那样的国家,也庆幸自己身处祖国的太平盛世,可以安居乐业,享受祥和美满的幸福生活。

书中的两个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年龄相差几乎隔着辈份,但由于家庭背景和战争的影响,她们同样在花季年龄被迫嫁给了同一个可以作她们父亲的中年人。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人间悲剧,但心中却有一种隐隐的痛,暗暗为两个花季少女叫屈。嫁给了她们不爱的人,也得不到丈夫的关爱和尊重。丈夫拉希德在家中专横霸道,稍不如意,便对妻子大打出手,拳脚相加,甚至打掉门牙。

因嫌饭菜不可口,拉希德把石子放到玛丽雅姆口中,逼迫她吃下。因为出逃,拉希德对他的妻子再一次大打出手,并关进黑屋。莱拉被揪掉了头发,玛丽雅姆被打的浑身是伤。和这样一个凶神恶煞似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想一想都不寒而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了自保,玛丽雅姆和莱拉联手对抗拉希德的家暴。无可奈何之时,一向忍气吞声的玛丽雅姆,为了从丈夫拉希德的毒手中救下莱拉,不惜陪上自己的生命。

这种勇气和牺牲,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正是玛丽雅姆的牺牲,成全了莱拉的幸福。这种成全,让人佩服,让人感动。这种感动,让莱拉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她不辞辛苦去探寻玛丽雅姆从小生活的地方,以示对玛丽雅姆的怀念,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后家乡的重建中。

战争是本书故事情节的重要场景,也是影响主人公莱拉命运的主要因素。战争的冷酷无情,让莱拉失去了兄长、双亲,与恋人分离,生死未卜。战争带来的贫穷,让多数人沦为难民,缺衣少食,骨瘦如柴,莱拉不得不将女儿送到抚恤院,忍受骨肉分离。战争的结束,让漂泊异国的莱拉重回故乡,也看到了多数人幸福生活的希望。

总之,读完《灿烂千阳》,给我最深的感触是,世界需要和平,幸福人生需要平等与尊重。在这苦难重重的尘世间,让温暖的阳光照耀心间,让生活处处充满希望,让每一个生命都绚丽如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灿烂千阳》|让希望的阳光照耀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