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个“见感思行”

老同学开课传授“写作秘籍”,当然要捧场支持啦。首先快速看完文字版,嗯,精彩在于有一个巧妙的伏笔:写作模型吗?没有。先给你们讲故事。完了,写作模型呢?就在故事里呢。又听了一遍录音,呀,声音很好听嘛,普通话二甲没问题。

不由得再看看文字版,想想她的“见感思行”到底是啥?不得不说,这一套“见感思行”还有经得起推敲的:

见:记录我们所看到的客观现象。

感:描述我们的主观感受。

思:深度思考与评判,比如剖析爱面子的大众心理,发掘容易被人忽略的经济规律。这便是哲学中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是文中最有看点的内容,没有这个精彩的分析与评论,文章就仅仅是一篇流水账咯。

行:坚定自己的认知后的勇往直前。

联系我正在看的《练习的心态》,书中作者正是基于各种“见”,形成各种“感”,引发一系列“思”,伴随着自己的“行”,来写了这一本书呢。老同学看到此处恐怕要仰天大笑了吧:我的写作模型可以如此完美!

然而,模型?这是我深感恐惧的一个东西。因为模型给人一种极其机械的感觉,更可怕的是,模型太难懂太玄乎。写作模型?我想到的是可怕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一种近乎八股文的拼文凑字的长篇研究大论。

可是,我们日常的写作目的在于什么呢?为了出本书吗?为了参加写作大赛吗?我想,我们的日常写作,更多的是记录精彩瞬间,抒发情感,表达情绪,需要纠结一个“见感思行”还是“苦集灭道”吗?

所以,我认为,“见感思行”可以是一种极好的写作思路,甚至可以上升为思维与行动法则。但是就写作的不同目的而言,不是所有的写作都需要模型和套路。抑或,多样的写作风格与方式也无法用一种模型简单界定。就像托马斯•斯特钠所言:以过程为导向,不以结果为导向。同样的,我们的写作也应该以自身情感为主题,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深入研究为根本,而不是被某种模型所束缚。事实上,形散神聚、行文如流水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一个“见感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