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26):关系的三角化——当心成为痛苦的“夹心人”

上节课讲了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如何制造感觉的混淆,影响自我的发展。这节课讲关系的三角化。

普遍存在的三角化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比较稳定的关系常常是三个人的。

学生时代的死党密友经常是三个人。《哈利波特》里都是三个人组成的好友组,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塞罗那》里讲一对艺术家夫妇经常吵架,在女主角家人后,成了三人关系,两个人就不再吵了。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常见的一种人际关系现象。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很容易起冲突,因为观点和立场是直接接触的,如果意见相左,就会直接交锋,没有缓冲。如果有第三者出现,矛盾的双方会为了争取对抗中的支持,争取第三个人,这样一来,两个人对抗的张力会减弱一些,同时第三人的加入,让相互关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初两个人发生矛盾的出发点也会发生变化,或者说两个人对抗的前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三角关系的新博弈,而这个新博弈会在三人关系的基础上展开。但囿于三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和见证,各种掩饰和欺骗也随之减少,这会让三人关系看起来似乎风平浪静。

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陈老师经常在咨询室里看到,夫妻之间将他们的问题,讲着讲着,要讲的矛盾了,他们就会各自避开,去跟孩子说话。“儿子你说说该怎么办?”“儿子你说说是不是这样?”

他们这样做,既是避免了直接冲突,同时有通过跟孩子说话,来给对方传递一些信息,也想争取孩子站在自己一方,证明自己讲的都是事实。

所谓三角关系,就是当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引人第三者,来减轻他们之间的情绪张力,淡化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

关系的三角化不是问题,它是一种正常的人际现象。(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三角关系是把两人关系中无法容纳的有毒的信息抛向外面,让第三个人接盘。)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三角关系中的某一个人,一直成为两个人解决问题的工具,那这个人就是被三角化了。

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很多矛盾和困惑,别人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变成他自己的问题。而他也会被卡在这段关系中很难出来。

家庭治疗大师,提出三角化概念的鲍文(Murray bowen)层说过:所以的精神疾病,究其本质,就是三角化的问题。

其实,三角化是很普遍的现象。以家庭关系为例,有些父夫妻产生矛盾了,他们就会通过贬低孩子,来贬低对方。

比如,妻子跟丈夫说:“看看你们家孩子,今天又惹什么祸了。”

丈夫会跟妻子说:“看看你教的儿子,成绩怎么差。”

当夫妻这么说的时候,看起来他们是在指责儿子,其实是在指责对方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对家庭不够投入。

但孩子不知道,他会以为是自己犯了错,才让父母生气的。

在关系的互补中,讲过一个例子:在咨询室里,爸爸指责妈妈,儿子去保护妈妈。这时候,孩子就会吸收妈妈的忧伤和对爸爸的愤怒,哪怕爸爸想靠近这个孩子都没办法。这就是三角关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这时候,父母的一方经常会以孩子的名义向对方题要求:女儿说了要怎样怎样,对方还没法反驳。孩子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出来父母都可以利用的,增加自己言语分量的砝码,成了父母权力的来源。女儿也会非常小心,担心自己的话成了父母冲突的来源。这也是一种三角化。

职场的三角化也很普遍。一位来访者,本来在公司里和同时、领导的关系都不错,可是公司空降了一个大领导。大领导对他倒是没什么意见,但和他所在部门的领导特别不对付。

有一次,他去报告一下工作,出现了一个纰漏,部门领导也在,大领导调侃说:“你们XX部门就这水平吗?”看起来大领导是在说他,实际是借说他数落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当时脸色铁青,把他教训了一顿。

他说:“自从大领导和部门领导发生矛盾之后,我每天上班都像上坟一样,感觉不舒服。明明是他们俩之间的矛盾,我却觉得比他们俩还累。”真实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这也是一种三角关系。

被三角化的人很容易产生情感压力。

有个被卷入三角化的孩子说:“我就像父母的拳击手套,看起来是他们在打对方,其实都打在我身上。”

三角化阻碍真实情感的表达

三角化如何影响自我的发展呢?

1 它很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隔离。

就是虽然我跟你们没矛盾,但你们利用我,把我卷入你们的矛盾这,那我干脆就离你们远一点。可这并不是真的远离,而是你为了回避矛盾,不得不压抑对矛盾双方的情感。这时候,你对自己的情感就开始疏远了。

一位来访者曾跟陈老师讲,很小的时候,她还有解决父母矛盾的冲动,她曾给爸爸写信,请爸爸多关心家里,早点回家。结果信让妈妈看到了,妈妈就经常拿着信说爸爸:“你看看,你女儿都说让你多关心家里了。”这封信原来是她写的,可当妈妈拿着信和爸爸争吵的时候,她特别难受,没想到自己好的愿望被利用了,而且加剧了父母之间的冲突。

后来,她在家里慢慢就不太愿意说话了,因为每次她还没来得及开口,妈妈就替她把话说了,而每次说的话,都是用来指责爸爸的:你看你,连女儿这点心思都看不到。

爸爸是很爱她的,但妈妈经常这样说,爸爸通常也不说话了。

再往后,她和爸爸之间也越来越没话说了。因为,妈妈把话语权抢走了,把她的话当成了指责爸爸,证明自己正确和爸爸不对的工具。

2 扭曲我们的情感

在三角化里,我们要站一边的话,那我们就要顺从一个人,压抑对另外一个人的情感,甚至要表达出情绪上的攻击,即使我们对他没有那么愤怒。

这是自我的情感,就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而是被关系里的一方给借用了,成了其他人的工具。

陈老师说,他们家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可是存在三角化的情况。

有一天陈老师在沙发上跟老婆和女儿玩,他老婆开玩笑地踢了他一下。女儿在旁边,本来和陈老师玩的好好地,见妈妈踢他,就上了在他脸上抓了一把。

陈老师说:“这是抓在脸上疼在心里。”

他老婆看到这种情况,赶紧说:“你为什么抓爸爸呀,我们在开玩笑呢?”

女儿楞了一下神,马上也是一副不好意思的神情。爸妈以为这事就过去了,谁知道,晚上睡觉的时候,女儿还问妈妈:“妈妈,你是在跟爸爸开玩笑吗?”老婆说:“是呀,你怎么抓爸爸呀。”女儿说:“我真的很生气。”

陈老师的女儿今年三岁,不是很懂关系,可是她知道对妈妈忠心。如果陈老师和老婆冲突了,这个忠心会让她否定她陈老师的情感。她这时的心理逻辑是我要忠于妈妈,妈妈和爸爸生气了,我也要对爸爸生气。这时候,她是没有办法自由表达和发展她自己的情感了。

3 内疚和自责

被三角化的人常常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因为自己没做好,才引起了另外两个人的矛盾。有时候,这也会成为自卑的来源。

现在,我们明白了,三角化最大的问题是,固化了我们的某一个角色,让我们没有办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立场。

我们没法逃离这种关系,就只好通过疏离或者扭曲自己的情感,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我们长期出于这种关系中,我们就会生病。

这就是为什么鲍文说,大部分精神疾病的本质,就是三角化的问题。

我们知道,父母经常吵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影响的呢?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三角化关系造成的。

那怎么处理三角化问题呢?

我们要回到源头考虑,关系为什么会被三角化?是因为我们回避彼此的矛盾,所以引人了第三者来解决。如果你正在把别人三角化,那你就要注意,不要把别人当成缓解矛盾的工具,你的矛盾和冲突需要你自己解决。

而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你也需要重新回到两人关系。你可以更关系中的每一方讲:我很想跟那么保持关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的战争。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

要记住:无论他们是怎么解决矛盾的,无论你多么关心战争中的双方,这都不是你的战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26):关系的三角化——当心成为痛苦的“夹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