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只管去做

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一些巧合引发了变革。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时,无意间发现了 X 射线;美国工程师斯潘塞在模拟微波发射磁控管时因为口袋里一根融化的巧克力棒,阴差阳错地发明了微波炉;美国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发明了一种用于治疗头痛的糖浆,人们发觉这种药不仅可以提神,还很好喝,可口可乐也因此诞生。

无论科技的进步,还是个人的职业发展,都充满着偶然性。

斯坦福大学教育与心理学教授约翰·克朗伯兹(John D. Krumboltz)在职业规划和咨询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计划中的偶然性”理论(Planned Happenstance):个人职业生涯 80% 的决定都是由于毫无预判的偶然事件。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将偶然事件有计划地进行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职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2016 年 12 月处于职业倦怠的我被一条课程广告吸引了我,花了 9.9 元购买了这个在线课程,学习如何通过年度规划来实现新年目标。吸引我的还有主讲人邹鑫的个人经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国企担任软件开发工作。一天,领导送了他一本书,名为《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简称“GTD”),他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时间管理,合理规划流程,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获得了升职。他坚持写作,通过博客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他的文章逐渐在网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来有出版社联系到他,以他自己现身说法践行 GTD 而改编的职场故事《小强升职记》由此面世。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邀请作者去演讲和培训,他也因此实现了职业上的转型。

我和团队分享了这个普通人蜕变成长的故事,当时正值年底,我想起那个被搁置了一段时间的项目,正好有关目标设定的内容,是时候把期待落实成可以执行的目标,于是便有了《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 - 客服团队生涯规划研讨分享三 期待》。接着是第四部分 - 行动《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 - 客服团队生涯规划研讨分享四 行动》。整个 2017 年前四个月,除了日常工作外,我都沉浸在这个项目中,倦怠感也随之消退。当全部完成后,我把它命名为《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详见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 - 一个经理人的团队生涯发展探索 (完整篇))。

去年 2 月参加生涯故事会的活动时,认识了社群的主持人菊子,之后菊子就当时讨论的主题邀请我做了一次职业访谈(我之后在改版四次的访谈内容基础上,修改了部分内容,发布了《从主管到经理》一文),由于访谈的时间有限,很多内容没来的及分享,我把 100 页的《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文稿发送给了菊子。她反馈说很棒,希望我能把它做成微课。我说,第一步,先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内容。怎么做呢?我能想到的就是在公众号平台上分享。于是 17 年 3 月我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取名为“面向未来的生涯规划”, 微信号 “Shape_Your_Future” (即《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英文版名称),用了一张与众不同的向日葵照片做封面。然而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会用。

17 年我个人的一项年度规划是通过写作输出成长和管理经验。同年 2 月我尝试在上发布了第一篇。当倦怠感再次来袭时,我用阅读和写作填满业余时间来对抗无意义感。 2017 年 8 月 27 日,当我再一次登陆公众号时,鬼使神差地捣鼓了几个窗口和按钮后,顿时恍然大悟。复制了一篇之前在上发表的文章,按了“群发”,就这么发布了我的创刊号《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我》,分享到朋友圈后,瞬间吸了 3 个粉:我哥、我弟、一闺蜜,连同我,一共 4 个粉丝。

去年国庆节后因为工作繁忙,最后一个季度都没有更新新的内容,直至 2018 年悄然而至,我不得不认真思索起自己的未来,以《我的十年》(2008 - 2017, 我的十年 (完整篇))开始,开启下一个十年的新篇章。

在写了近 5 万字的原创内容后,有人在我的公众号上留言,有没有兴趣出一本有关管理的书?我的天!难道作家的梦就要实现?

生活竟如此奇妙。如果起初没有注意到那个《年度规划》课程,我也就不会在 16 年年底重拾团队生涯规划研讨项目,并坚持把它做完。因为想要和更多人分享而申请的公众号,在收到关注后,促使我创作更多新的作品;为了持续黏住读者,就得不断输出更多更好的内容,因此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连环效应还不止这些:

如果几年前我没有在上班路上偶然取了份没有被拿走的免费报纸,就不会看到人大人的招生简章;如果我没有在课间和同学攀谈,就不会听人提到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如果没有每天收听《罗辑思维》,就不会使用“得到” App,不会听到《超级个体》从而关注古典及其创办的新精英,更不会加入“橙子学院”,看到《年度计划》的课程。

如果大三的时候,我爸没有打电话到附近的公司,问他们是否需要实习生,我就不会去巴斯夫实习,之后也就不会关注这家企业的招聘信息,不会投了两次简历,更不会在第二次的时候如愿接到面试通知,然后加入巴斯夫并进入到化工领域。

如果 08 年我没有萌生跳出工作圈去外面看看的念头,就不会离职进入快消行业,也就不会在某一天上班的路上接到猎头的电话,链接到之后的公司。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不少。

如果没有面临困境,就不会迫使自己去解决问题;每一次遭遇挑战,就是一次探索自身潜能的机会。如果一直顺风顺水就会错过每一次成长的机会,也因此错失了机遇。

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求知若饥 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演讲。演讲从“点与点连接”(Connecting the Dots)的小故事开始,讲述乔布斯学生时代选修了看起来没什么实用价值用却艺术感十足的拉丁文书法课,在设计第一台个人电脑时才有了各种印刷字体和漂亮的排版。他说,“你们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相信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你们必须始终相信某些东西:直觉、归宿、生命,还有业缘等。这样做从来没有让我的希望落空过,而且还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前天有朋友向我咨询,是继续留在 A 公司,还是去 B 公司发展。我说,问题不在于选择哪家公司,而是要彻底解放思想,主动破局而出。在失败中成长,总好过谨小慎微中停滞不前。

只有不断打开心念,才能看到更多可能,进入到更为广阔的美丽新世界。

胆子再大些,步伐再快些。现在开始,只管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开始,只管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