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花了50W,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01

手机上赫然显示500元转账成功的提示,这是我第59次为知识付费买单。

在两年中如此频繁付费学习的背后,是我对自己错误决定的拯救——20年的时候,自己孤注一掷,选择了离职创业。

但在决定要创业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想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以及要怎么做。虽然知道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也真的没有从心里认为它很难。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逆境翻盘。以为只要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做出成绩。甚至以为只要足够吃苦,就能弥补认知上的差距......

但现实是自己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失去了耐心,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开始向外寻求解决方案。或者是找人沟通,或者是付费咨询。

结果却是在每一次满怀期待的求解中,黯然失望。当付费次数多了之后,才发现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都必须向内探求,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个世界上没人能帮你养成应对苦难的能力。

那些通过外界帮助获得暂时性答案的人,如果没有一个痛苦的内化过程,那么在下一次困难来临的时候,也必然会再次摔倒。生命中最笃定且忠诚的,永远是自己。

所以,一切问题,都应该向自己的内心探求,来找寻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02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付费已经成为了主流,甚至连收纳、开店都成为了知识付费的内容。只要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面拿到结果,就可以将重点整理出来,通过知识付费费方式把它传播出去。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如果能促成收益,效果也非常不错。

但随着信息密度的增加,知识、信息、技能已经被混淆了,不少人以为这三者是画等号的。更遑论能力和智慧的区别。

· 新知识不等于新技能

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按照顺序来说是做、学、问,先做,不会了学,学完再做,然后带着成就和思考去交流。现代人学习是遇到了不会了,马上就去学、去问,从别人那里拿到了答案,并没有去验证,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

可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距离起止十万八千里。

知识没有消化,就像是手里拿着工具,但却不会用。和没有工具,效果是一样的。

同样,衡量一个人是否博学,不在于他能讲出来多少惊世骇俗的言论,而是看他能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懂的再多,不会用,和不懂没什么分别。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学、所理解的一切,最终有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著名的典故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每每谈起兵法,总能高谈阔论,别人都争不过他。

但就是这样一个特别有才学的人,带兵打仗的时候,因为过于信任书本知识、不会灵活变通,把赵国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如果非要类比,知识相当于信息,懂的多、想的多。但若知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那么很难在需要的时候随心所欲地用出来。

· 能力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在新媒体发展初期,有一个词特别火,叫斜杠青年。如果谁能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取得非凡的成绩,这个人就会被媒体吹为封神的地步。

但仔细考究会发现,其实绝大多数斜杠,不过是自己本专业的延展。比如一个医生在专业领域做的很好,转而去做科普,然后成为了科普领域的专家。其实他还是在自己原来的专业上进行了延展。

清朝的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写道:凡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如有一技之长者,前来进谒,莫不优礼以待。

如果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把这件事情做到专精,那么即便是后面想要转型,也会很容易。因为把一件事情做成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

只可惜,很少有人能做到专精又执着。

图片来自网络

03

· 思考深度远比知识广度更重要

这句话其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个人没有一个很突出的标签能力之前,思考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

你只有在一个小领域做到头部,才有机会向下一个头部去跃迁。就像找工作,不管承认与否,名校毕业生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就是比普通学生更高。

很多人看不起那一纸证书,但那一纸证书就是你在学业上的深度决定的。如果没有这纸证书,去更大的平台学习和发展的几率就会降低。

因此,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在形成个人标签之前,在一个领域思考的深度,比去多个领域涉猎更为重要。到了发展后期,则会变得不一样。思维的广度决定你是否可以在大众之中更好的生存,思维的深度决定你是否可以在大众之中脱颖而出。

· 喜新厌旧,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近期,网络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高认知穷人”。说有一些高学历、高认知的人,思想上却很贫瘠。网络上界定这样人群的方法,是看他们是否愿意放下身段,做一些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但实际上收益很大的事情。

其实现在很多网络上的东西,都是新瓶装旧酒。为了增强观众的获得感,一些人变着花样地将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包装得非常复杂,让自己也神秘起来。

不明就里的人不惜花费大量代价,去购买所谓的新资讯、新信息。等到琢磨下来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不过如此。

出书、成为专家,只需要几个有影响力的大号转发一轮,就能将一个人包装成云端的神。

比如《结构思考力》这本书,其实就是模仿了《金字塔原理》,将一本外国的书翻译了一下、本土化,就成就了一个作者。《第二曲线创新》书中的理论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换了案例,换了说法,也成了一本新书。

在我看来,这些书的价值,就在于成就了作者自己。

所有成功的人,他们都有一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但很难说,这些成功的人,他们的产品都对这个世界有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

04 

向内寻求答案,并不意味着不能向外学习。只是向外只能得到信息,内化这部分,只能靠自己完成。不管你在培训班、书上得到多少知识点,没有消化吸收这个环节,这些知识点永远都不属于你。

大道至简,其实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了不得的内功心法,恰恰是那些简单、朴素到极致的方法,成就了一个人不平凡的一生。可就是因为这些方法太普通,也没有速成的效果,就被人忽视了。

比如复盘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持续的复盘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国藩被后人推崇为“半圣”,但他年轻的时候却是一个差生。单单是考秀才,就考了6次。还因为文章“文理不通”,被挂上了黑榜。遭受奇耻大辱的曾国藩把自己关在书房,开始沉痛地反思、复盘。

他首先回顾了从小到大,认为“死记硬背”是一种错误的读书状态;又把自己的黑榜文章和优秀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发现文章没有内涵、缺乏逻辑,成为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于是在后来的一年,曾国藩开始努力用功,一遍一遍地写有逻辑性的文章。很快,他的文章越写越好。

想要成长,其实也许不需要那么多“玄幻又美丽”的知识,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依然能成功。

比如,积极解决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但人生中的问题就像欺软怕硬的无赖。你越是害怕它、回避它,它就是越是来招惹你。

与其如此,还不如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把解决问题当成是人生的常态,一点点去克服一个有一个困难。这样人生的成长也会非常快。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年花了50W,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