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在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数大概在28万人左右。


自杀是中国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2% (1988年)。而且这个年龄段自杀人数还呈现上升趋势。如果以60万人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人以上。同时,中国每年大约有十三点五万未成年的孩子经历母亲或父亲死于自杀的伤痛。

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有15.23%,更有5.58%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看完这些数据,心里非常沉重,我们的孩子都怎么了?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出了问题,还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和孩子是生在不同年代的两代人,跟过去我们比起来,他们现在生活水平,物质条件都有了巨大的飞跃。我们眼中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有自己喜欢的玩具,还能想去哪玩就去哪玩,他们应该是幸福而满足的才对呀!

1、1997年2月20日,贵阳市初二学生李渊在家自杀。14岁孩子在遗书中说:我的成绩从来没有好过,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

2、2001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4名初中女生自杀。原因是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她们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寻求解脱。

3、2004年9月2日常熟12岁小男孩小泉(化名)因为学习问题受到母亲的批评,在早上7点多钟,选择了从6楼自家的窗户跳下结束了生命。

4、2016年5月24日,广东省英德市五年级学生被发现吊在学校教师宿舍楼窗下。

事发现场有一封遗书,称父母期望他好好读书,但他却“无所能,不受控制地做了很多坏事”。他还说,“希望父母好好的”。

是孩子太脆弱吗?还是父母的呵护下,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把责任推给孩子,推给社会环境,也许会让我们心里好过些,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

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决定外部的因素,但可以决定孩子内在的宽度。用爱打造孩子的生命底色,培养自尊自信,高自我价值感的孩子。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意义。只有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为社会造福。

生命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孩子如何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死亡。

第三个内容是帮助孩子正确面对亲友的死亡,合适的表达哀思。

二、给孩子安全感

瑞妈说:“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他觉得我是好的,我是可爱的,世界是美好的。”

一个有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情绪丰富,不会压抑自己,能自然的表达情绪,无论是高兴、愤怒、伤心、不满等等,都不会因为担心负面评价而刻意隐藏情绪。

有主见,敢于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和想法,听到自己不赞同的想法,也敢于拒绝和反抗。

三、归属感

人具备社会性,是群居的高级物种,人类漫长的进发史中,害怕孤独的物种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归属感,归属感源自被接纳。

而家庭中早期的安全感,源自于父母的怀抱。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是被接纳的,有父母为他兜底,无论发生什么事,他做错了什么,家都是他的避风港,他在外面就会有底气。

四、自信

骨子里的自信源于生命早期的母婴关系,好的依恋关系发展出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孩子构建出独立的人格。

自我感觉是自信的基础,父母怎样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1.关注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的优点会越盯越多,缺点也会越盯越多。你心目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幼小的孩子会认同我们的投射,模仿我们的方式去认同自己,这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

2.引导孩子接纳自己

自我的接纳程度,决定孩子的自我满意度。

接受并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家长的否定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冲突,自我否定。

3.谨慎评价孩子的个性

如果父母评判孩子是一个胆小的人,是一个害羞的人,是一个内向的人,去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是会通过父母来认识自己的,同时也会因为忠于父母,按照父母说的样子去发展。

批评孩子成绩不好,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感到挫败、无力、自我否定,孩子把用于学习的精力用来处理内心的冲突,学习自然就会更不好。

4.夸奖不是用言语,而是表情和神态。

在我们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语言的部分只占到7%,非语言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的表情、神态、肢体动作,我们传达给孩子的情绪、感受占到93%。

你是否发自内心的去欣赏他,认同他,信任他,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你是因为你的孩子感到幸福,还是感到痛苦,孩子也能感受到。

五、自尊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自尊得到满足,儿童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学龄前儿童自尊水平是飞速发展期,培养高自尊水平的孩子的黄金期是在幼儿时期。

如何培养

1.父母教养为主

为孩子打造温暖、关爱的氛围。

有要求,不强制,尊重孩子。

家长以身作则

打造民主的沟通氛围

2.同伴关系为辅

交朋友,交到朋友代表孩子被认同

融入集体的亲密度和被接纳度,会让孩子获得社会支持,缓解压力和消除消极情绪。

六、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不需要用外在事物来证明自己很有价值。就是我的存在就很有价值,犹如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我无需做什么,无需任何条件,我就是很有价值。

自我价值感对人生的影响巨大,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自我价值感就像一个大染缸,我们的意识、思想和行为都是受到自我价值感这个内核的影响。

培养自我价值

1.自我效能感

共生期的宝宝对母亲的回应有着绝对无条件的要求,他们在第一养育人那里需要无所不能感。“无条件”满足是宝宝人格构建的基础,心理能量的源泉。

2.学会正确的表扬孩子

表扬孩子不是简单的一句:“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很厉害”。

表扬的时候:说具体行为,以及行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3.父母不做孩子的差评师

打击否定并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只会让他们防御和反抗,觉得我不够好,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是不被接纳的。

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会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不会轻易被别人带偏,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打击否定而质疑自己。

七、抗挫折教育

误区:1.家长把挫折教育理解为“打击教育”。事实上,打骂、羞辱不符合人性,是一种会造成习得性无助的破坏力。孩子会将比较、否定、打击的声音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影响他们一生,不断地否定自己,证明自己,打击教育里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2.让孩子多经历挫折多吃苦,每一个孩子都天然的在挫折中长大,无一幸免。因而以为自己可以控制所有人,随着成长,他发现自己不能控制的人或事越来越多。一次次的摔倒,进入陌生的环境,怎么努力都不能让家长和老师满意。有太多无法掌控,给自己带来挫败和无力感的经历。

3.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撒手不管,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把幼小的孩子推出去让他们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压力和恐惧并不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只会让孩子更加无助。

刻意制造挫折,只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支持。被爱充分滋养的孩子会更喜欢自己,更相信自己,更能与他人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面对困境时,也更懂得寻找资源,积极的解决问题。

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帮助他们把负面情绪流动出去,再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确做法

1.及时疏导情绪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共情孩子,同理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面对挫败感。

2.肯定孩子的努力

来自父母的肯定与赞美,会让孩子变得更有信心,可以给孩子传达支持的信号。肯定孩子的努力,引导孩子关注可控因素,将结构导向过程,培养孩子成长性思维,有利于孩子正确归因,能更快地走出挫败感。

3.引导孩子思考

每一次的挫折和失败都是财富引导孩子思考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有哪些影响因素。让孩子明白,没有做好不代表人不好,也不代表能力不好。

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通过不断的打击和否定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需要父母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爱,孩子就有勇气面对未来的种种考验,应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这本身就已经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