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

文章目录

  • 前言
  • ⭐ "爨"意味着什么,究竟何为"爨文化"?
  • ⭐ 爨文化鲜明的特点
    • 1.经济生活
    • 2.政治生活
    • 3.文化艺术
  • ⭐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与传播
    • 1.藏品数字化
    • 2.建立数据库
    • 3.传播大众化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1张图片

前言

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牂柯、越巂、永昌七郡在内的整个南中地区,时间大致为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至唐天宝七载(748年)。爨文化孕育成长的南盘江流域曾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盘江流域的远古人类在滇东高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一区域文化的中心为今曲靖、陆良两大坝区。其中,曲靖自古为“入滇门户”,素有“全滇锁钥”之称。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其较早地接受巴蜀、夜郎和中原文化的影响。


⭐ “爨"意味着什么,究竟何为"爨文化”?

爨,最初是中国古代氏族部落之称。云南,是人类的故乡之一。在滇中、滇东、滇南、滇西都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其中尤以元谋人的发现最为突出。到了文明时代,云南的历史发展较之中原为缓。不过,在这块神奇土地上,先民们后来的发展进程在时间上虽属滞后,但在文化内涵上却形成了独特风格,在中国灿烂的文化史上散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众多的文化源流,自古以来,云南形成了多区域、多文化、多中心的发展格局: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文化,是云南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集中体现;稍后崛起于盘江流域的爨文化,则是云南中古时期文明的代表;继之而起在洱海区域形成并得到高度发展的南诏、大理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元、明以后,汉族大量涌入云南,汉文化在交通沿线和相对发达的坝区逐渐取代当地文化而成为主导文化,这才使云南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趋近归流而处于后进发展的时代。

至于爨之为姓,已经是很古老的事了,而使作为姓氏的爨得到发扬光大的则是南中头号大姓爨氏,后来一直是南中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曾称霸南中四百余年。最早见于史籍的爨姓之人为《战国策·魏策》里的爨襄,这表明至迟在战国时期爨姓已出现。爨氏之姓究竟因何而来,源自何方?据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58年)的《爨龙颜碑》记载:“采邑于爨,因氏族焉”,是说爨氏因封地而得姓。以采邑为姓即以封地之名为姓氏,在古代极为普遍,不过爨氏是否形成过一个民族,是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爨文化鲜明的特点

1.经济生活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2张图片

滇东高原既有盘江便利的水利,又有乌蒙丰盛的牧草,这就使得其在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农畜并存的文化特征,也就是爨文化基本的经济特征。以农为主,畜牧为辅,且农牧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根据历史记载,在爨文化时期,就已开始推行水田种植,种植麻、豆、黍、稷等农作物,同时养殖牛等常见牲畜。
正是因为从爨文化时期丰富的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经验积累,才有了后来包括油菜种植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和培育。

2.政治生活


诸葛亮南征,封南中四郡为七郡,这一设置并未完全按照地域来分,而是在庲降都督节制下,根据西南夷原有的民族结构来划分的。

在爨氏统治期间,既任命王朝官吏,又封土酋为长,这种政治制度上的“双轨制”对爨文化形成以后爨区的政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爨氏十数代中,从未出现过割据称王或改元称号的现象。这样,就在中原纷乱的情况下和长达400余年的时期内,始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所以,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也是爨文化其一。

3.文化艺术

①文字文化:

爨氏重视文化。爨宝子、爨龙颜均在20余岁举秀才,并以文人仕,凭学识和文治武功登上政治舞台。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两爨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3张图片

两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体现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有个书体就叫做爨体。“爨体字”其书体风格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爨体字也被称为书体中的国宝。

比如“昆明火车站”地铁站站名,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字体,还有招商银行标志的字体,都采用了“爨体”,可见“爨体字”应用之广。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4张图片
②礼乐文化: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5张图片
爨古乐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融合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兼收并蓄,旋律雍容、典雅、庄严,古色古香,还融合了洞经音乐、本县打鼓村的吹吹腔、舞族民歌等地方音乐,增强了爨乡古乐的表现力。

乐器的使用更具有个性色彩,如《舞龙颜将军出征》曲以大鼓、小鼓、堂鼓等打击乐为主,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昔日舞龙颜将军出征时那种威武、雄壮的场面。

没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但仍然保留爨人的音乐习俗文化,会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爨族火把节等活动。

爨文化之中的音乐文化别具宝光异彩,悠扬博厚。很容易将人带入到历史的洪流之中,感知历史的磅礴与厚重,声声撞击着灵魂!

③饮食文化:

爨乡古酒中的“阳春老窖”、“老窖子”、“八鲜醇”、“冷酒”、“松子酒”等,闻名遐迩。唐开元年间,爨归王曾有“杯酒斗米”之称誉。

在古时候云南地区,食物的主要来源为采集和狩猎,云南优质的气候条件,使得其植被种类多样,可供食用的植物也很多,直至今日,云南等地还有许多独有的菜肴。

喜食“饭团”,外出狩猎或劳作可随时取出烘烤食用,后来陆良出现的久负盛名的“陆良小粑粑”,推测也应该是由爨人留下的饮食习俗慢慢演变而成。

当然,平定南中的诸葛亮对云南饮食文化也有助推,他是馒头(即包子)的发明者,对云南饮食乃至中国饮食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④服饰文化: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6张图片
爨氏在控制云南四百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两大部族。南召灭爨以后,西爨白蛮被强行迁徙至永昌(保山)地区,他们和洱海地区的其他部族一起,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白族等少数民族。留在当地山区的东爨乌蛮则保有了自己的部落组织,在南宋时期成立了以“东爨乌蛮”为主体的“自杞国”政权。

自杞国人个子高,眼窝深,脸黑齿白。喜欢赤脚、戴笠、披毡子。腰间系着用芦苇织成的带子,手臂上戴着金银打造的圆环佩饰,身上随时挎着长刀、弩弓、箭矢。乌蛮男子喜欢把头发扎起来,上面佩戴一些兽骨、飞禽的羽毛(像印第安人)。身上穿着用兽毛、猪鬃、头发混合碾压揉成的毡子。骑的马没有马鞍,只有用木头剜成鱼口状仅能容下脚趾的马镫。妇女则耳朵上戴着大耳环,剪着齐眉刘海,穿着露出膝盖的布裙(这与东乌蛮的后裔彝族的服饰相类似)。

⑤医药文化: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7张图片
云南省是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大省,中草药资源丰富,素来有“植物王国”“百药之乡”的美誉,在云南医药的不断发展之中,形成了以傣、彝、藏族医药为主,苗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医药多元并存的独特的云南民族医药体系,为各个民族人民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爨氏统治时期,医药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且流传至今。被誉为“滇东明珠”的爨文化中心陆良,中药资源极其丰富,“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俯首皆是,在云南医药文化中是重要的一环。

⑥工艺:

《山海经》山经记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捅破天了,大地万物无法生长,给人类带来灾难,女娲为救天下苍生,练七彩泥补天,掉下一块落在云南陆良,形成彩色沙林,成为今天爨陶原矿。

爨氏迁徙曲靖陆良把这制陶工艺带入当地,传授当地百姓技艺发展陶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爨陶精选云南高原七彩稀有黏土和陆良彩色沙林七彩沙;含有锶、硒等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爨陶体如铁、色如铜、亮如镜、声如磬,润如语,造型古拙,形神奇逸,用爨陶壶泡茶能保持水的甘甜、茶的香韵,蒸煮米饭香软可口,花瓶插花经久不凋谢,爨陶餐具存肴不馊。

爨文化是爨陶的灵魂,爨文化有了爨陶作为有效传播载体,得到了更快更广泛的传播,爨陶有了爨文化的植入,提高了爨陶文化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品牌价值,提高了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彰显出爨陶的独特魅力。

⑦建筑:

爨氏统治南中四百多年,历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初五个朝代,受中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其建筑风格还是秉承了以中原木构架为基础的四合院的汉唐风建筑风格。这种木构体系、院落式组合的建筑是陆良乃至中国古民居建筑最根本、最突出的表现形式。秦汉时期这种建筑形式的雏形就由中原移民带入陆良。根据陆良现存古城遗址挖掘探明,爨氏时期的大姓都采用了这样的建筑形式,只是地上房屋结构多有区别。

⭐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与传播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作为人类古典文明阶段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是今人认识和探索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所凭借的最为重要的基本材料。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中国文字与古代文献是传承和传播中华古典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信息资源库。

1.藏品数字化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8张图片

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开辟便捷通道。

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这些历史文物及其文字资料都是收藏单位的珍稀瑰宝。古文字资料的文物属性,使得其保护和利用成为长期以来困扰收藏单位和古文字研究者的一大问题。除了极少数在博物馆展示的材料外,一般的研究者根本无法接触到古文字实物。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其他电子媒介将深藏于博物馆的珍贵文字文物资料与研究者和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

目前,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收藏单位已开始尝试将所收藏的古文字文物数字化,并通过信息门户网站部分向社会公布。如果各收藏单位能够有计划地将全部收藏的古文字文物资料数字化并公之于众,必将极大地推进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这是古文字适应数字文明时代新需求的一项令人期待的宏大工程。

2.建立数据库

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

古文字资料印刷品价格昂贵、不便流通,使得专业研究者和一般读者获得古文字资料极为困难,阻碍了古文字的研究、传承和传播。古文字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冷门绝学”。古文字数字化为建立各类古文字数据库奠定了基础,通过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

近年来,一些研究单位分别开发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简帛文献数据库,有些已经开始面向专业学者提供服务。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与出版单位合作,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研究报告数字化,建立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电子书网站。读者通过网站可方便地使用清华简研究成果。同时,中心还开发建立了“楚文字综合整理工作平台”,启动了以清华简为代表的楚文字数据库研制。

3.传播大众化

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

传统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使古文字知识的传承和传播受到极大局限。对社会大众而言,古文字是那么深不可测,令人望而生畏。数字时代,网络、新媒体和各类传播平台可以生动形象地传播古文字知识产品,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通过培育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古文字学学科的长远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数字时代为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古文字学学者要善于把握机遇,努力拓宽视野,主动更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传承和传播的积极影响。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组织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将数字化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了多个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数字化项目。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各建设单位将会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古文字融入数字化时代的方法和路径,推出古文字数字化研究新成果,积极推动古文字学学科的交叉发展,使古文字在数字文明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数字时代古文的传承———云南文化瑰宝“爨文化“(我为家乡发声)_第9张图片

祝各位国庆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电商,数据挖掘)